文学作品 | 宋婷婷:夏日·麦秸·油烙饼
摘要:怀念小时候狼吞虎咽地吃妈妈做的油烙饼,那油烙饼的味道至今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还有小时候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的家乡是位于豫北地区的小村庄,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跟全国大部…… |
怀念小时候狼吞虎咽地吃妈妈做的油烙饼,那油烙饼的味道至今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还有小时候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的家乡是位于豫北地区的小村庄,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跟全国大部分地方一样,贫困围绕在我们身边,驱之不去。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家乡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用汗水奋力创造幸福的生活。耕作了一整天的家人,围坐在一起,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吃晚饭,饭桌上也只有饭,当然,还有馒头,填饱肚子是那时候唯一的追求。
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们,往往并没有出现在饭桌上。日复一日的稀饭馒头对于我们没有吸引力。小伙伴们在堆满一座座麦秸垛的麦场上玩捉迷藏或者追逐的游戏,这才是我们的快乐。不到妈妈大声地喊我们回家,大家是不会散去的。我们觉得满天的星光是那样美,就像每个孩子晶莹的眼睛,散发着热情的光,照耀着我们的童年时代。
那时,每个孩子心里都有期盼,小伙伴们会像期待过年一样盼望着,盼望着麦收过后,家家户户必定要给大人和孩子们做油烙饼庆祝。那时候的油烙饼对于当时我们来说真的是无异于山珍海味,小伙伴们拿着油烙饼边跑边吃边笑,幸福洋溢在每个稚嫩的脸上,那时候的我们,迎来了半年里最快乐的时光。
我们曾认真地看过大人们做油烙饼,只要有小伙伴发现妈妈或者婶婶去麦场从麦秸垛里抱出来一捆麦秸,我们就迅速结束正在玩的游戏,风一样跑回家里,乖乖地坐在院子里目不转睛盯着,其实嘴里的口水早已经流了出来。
妈妈会找来三块砖头,支起一张圆形的铁鏊,就开始了。妈妈婶婶们分工合作,和面的、擀皮的、烧鏊的、翻饼的,有点像现在的流水线操作。妈妈婶婶们则像一个个站在流水线前面的工人,只见她们把一个个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快速擀着,等面团稍大后就上下翻飞、跳跃,转眼的功夫,就擀成了一张张薄如蝉翼,大如玉盘的圆面片。
铁鏊下,塞进一把干燥的麦秸秆,把火烧得旺旺的;铁鏊上,刷一层薄薄的猪油,摊上圆面片,用手按住中心一个旋转,让油和面片充分地贴合;铁鏊上,面片逐渐变得焦黄起层,香味弥漫开来;铁鏊下,火苗突突的,氤氲出袅袅的炊烟。那香味裹挟着烟味,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味道。现在想来,那就是我们最向往也最难割舍的烟火气。
在铁鏊子上烙熟,要做到油烙饼焦而不破,那可一定要眼疾手快,不停地翻面,熟练的就像是在演杂技。伴随着婶婶妈妈们的笑声,一张张焦黄酥脆的油烙饼被放到了盘子里。
贪吃的我们则眼巴巴地在一旁围着,眼睁睁看着做熟的油烙饼流着口水。妈妈就会笑着说:“去洗干净你们的小黑爪子!”。听到这句话我们就像收到了开吃的命令,却是不管不顾大人的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直接伸手抓起两张油烙饼边吃边跑起来,在妈妈“慢慢吃、别噎着”的喊声中跑远。
大人们会围坐在一块,拿起油烙饼,配上一棵小葱,慢慢地嚼着,再喝上一口黄澄澄的玉米粥,讨论着收成、讨论起孩子,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享受着麦收后夏日傍晚为数不多的快乐休闲时光。
油烙饼会陪伴我们这些孩子整个夏天,我们的笑声也会在夏日傍晚的一座座麦秸垛旁边传出去很远。直到妈妈喊我们回家,直到麦秸垛越来越小,直到渐渐听不见了蝉鸣,直到我们慢慢长大,直到我们离开了家,直到妈妈逐渐变老。
记忆中,时常伴有麦秸燃烧的烟火味道和油烙饼的香味混合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去。还有那些夏日的傍晚,妈妈的呼喊声在耳旁响起。
作者简介:
宋婷婷,河南省获嘉县城关镇小西关小学语文教师。河南省最美读书声优秀辅导教师,“经典照亮人生”优秀辅导教师,新乡市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多次获优质课奖。获得获嘉县第六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学组一等奖,多次主持并参与课题立项。爱学习,爱生活,安于三尺讲台二十四载,春风化雨润桃李,勤耕不辍默奉献。人生格言:勤对工作,爱对学生,礼对家长,谦对同事。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