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中考地理试题评析

摘要:彰显学科本质评价育人融合 ——2023年河南省中考地理试题评析 2023年河南省中考地理试题在保持往年特点的基础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地理学科本质,聚焦学科素养要求,把握……

彰显学科本质  评价育人融合

——2023年河南省中考地理试题评析

  2023年河南省中考地理试题在保持往年特点的基础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地理学科本质,聚焦学科素养要求,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情境创设,深挖育人价值,较好地体现了评价的导向性,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凝练情境素材,挖掘育人价值

  试题以学科素养为立意,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紧密结合学科内容,选择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生产实际等话题为命题素材,材料鲜活、时代感强。围绕命题方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完成试卷的同时感受到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和中华民族传统的魅力,树立人地协调观,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第17~18题以全球首台半潜式养殖平台和“粤海粮仓”为素材,创设情境,展现了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第19~20题选择了乡土区域——河南方城县,巧妙地把“鏖战独树镇”的革命故事和南水北调工程两个素材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悟当地在历史上的牺牲精神和新时代的奉献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9~10题选取南极科考站建筑外观采用中国传统红灯笼造型的素材,第15~16题讲述“浙东唐诗之路”与现代高铁相遇相融、相得益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第24题以中非在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卫星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为素材,讲述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优势互补、共建互惠的合作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担当。

  第2题选用了不同地区的纪念邮戳,让学生在方寸之间欣赏祖国山河景观,加强美育渗透。第23题环法自行车赛,在圆点衫的激烈角逐中、在沿线景观的视觉享受中,让学生领略到体育的魅力和乐趣。

  二、依据课程标准,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依标设置考查内容、认知水平和试题难度。试题关注课标的均衡分布,覆盖了课程内容的全部一级、二级主题。注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对日常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从知识点覆盖看,试题涉及地球运动、地形图的判读、人口分布、地理位置描述、气候、农业、工业、交通、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涵盖了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考查地域看,试题涉及南美洲、非洲、极地地区、印度、新西兰、法国等世界区域,同时涉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广东省、四川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等中国区域。考查内容全面,区域多样,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发挥空间。

  三、考查地理思维,渗透学科素养

  试题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强调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地理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第21题以西藏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助推“西藏好水”走向国际市场为情境,让学生阅读图文资料描述西藏水资源的特点、分析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引导学生从区域视角认识饮用水资源开发,综合思考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正确看待人地关系,从而有助于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测评。

  四、图表类型多样,体现地理特色

  地理图表既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又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工具。试题排版美观、图文并茂,图表科学、美观、简洁,注重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试卷共提供了15组图表,涵盖了轮廓图、分布图、地形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区域尺度全面,类型多样。其中第19~20题图9和第24题图14都采用了不同尺度地图组合的方式呈现,增强学生对空间感的认知,降低了读图难度。第24题图15用示意图的形式展现卫星的应用领域、直观地清除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境盲区。第22题图11用拟人化的自白介绍了竹子的生长习性和用途,让图形说话,体现内容和形式的结合,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利于学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

  五、答案设置合理,评价标准科学

  试题按照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置答案,答案表述规范、清晰,无科学性错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经验预设学生可能的作答表现,开放性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充分的答题空间。第23(3)题答案从三个等级赋分,最高层级要求结合地域情况,呈现出完整清晰的分析过程,避免了学生用套话和答题模板作答,能有效地甄别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作者:张红琴,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2023年河南省中考地理试题评价

  2023年河南省中招考试地理试卷全面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试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彰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评价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聚焦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试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精选素材,将人地和谐共生、全球视野、合作共赢、发展新理念、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设计跨学科内容如生态、科技、历史、语文等角度,渗透“五育”并举,体现新课标导向,突出考试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

  1.传递人地和谐共生新发展理念。如第13~14题以我国陕西榆林市韭园水土保持为情境,通过递进的问题探究将人地协调观巧妙融入试题内涵和设问中,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人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传承生态文化,树立人地协调观。

  2.彰显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如第24题选取中非航天领域的合作为典型案例,通过由表及里的探究,彰显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树立全球意识,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看待当前世界。

  3.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第15~16题讲述“浙东唐诗之路”与现代高铁的耦合,让学生品味地域景观与诗歌文化契合。如第9~10题呈现了中国传统红灯笼造型在南极科考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应用,红色视觉识别度高,蝶形减低风速,高架应对积雪掩埋,体现传统设计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如第19题通过河南境内长征行进方向示意图和独树镇周边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在空间尺度的转换中,再现“鏖战独树镇”的地形格局,引导学生探究战斗中的红军面临的不利困境,感悟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守护长城路,走好新长征。

  5.体现五育并举,倡导美好生活。试题坚持德育为先,提升德育为先,加强美育、体育教育内容。如第2题引导欣赏邮戳、二七塔、慕田峪长城、回归线纪念塔、天涯海角等景观简约清雅,给学生以美育熏陶;第23题的自行车赛事让学生感受竞技运动和骑行乐趣。

  二、立足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1.贴近学生生活,落实以生为本。呼应“双减”政策要求、充分考虑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试卷整体照顾到课标内容要求的均衡覆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优化试题设问、信息量,减少干扰选项、增加新颖度,减低逻辑复杂度,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如第1~2题选取常见信件包裹上邮戳与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第3~5题设计考查学生大洲自然和人文环境及影响;第6~7题设计养牛业为探究主题;第17~18题以广东省水产养殖业来探究地理环境及影响;第24题基于思维导图作答,简化了吉布提发射场的优势条件,使逻辑复杂度大大降低。

  2.突出主干知识,考查核心素养。试题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试卷实现了课程内容一、二级主题全覆盖,突出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如第21题讲述“西藏好水”区域品牌的开发故事,探究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青藏地区是必学区域,饮用水是学生日常用品,引导学生从饮用水资源开发角度综合思考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正确看待人地关系,较好体现了素养测评的导向。

  3.科学设计任务,注重能力考查。试题凝练探究主题,依托图文材料建构的试题情境,建立脉络框架、主题统领,避免探究活动无序、凌乱。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自主建构、提出观点,较好发挥了综合题考查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功能。第23题以“法国自行车的魅力”为主题开展“云研学”,从读图判读、简述影响、分析条件、概括经验四方面层层递进设问,较好体现对能力层级分级判定的评价导向。

  三、优化主题情境,地理画卷探究

  综合题均呈现从主题出发,由自然延伸的逻辑链中的若干问题形成较深层次问题组或问题链。如第20题考查等高线的情境判断。第23题设计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宜宾竹资源丰富原因、说出竹子在生活中的用途、判断相关说法、设计竹元素的宣传标语的问题链。全卷共有15组图,涉及区域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知识结构图、景观照片、示意图等,要求学生在地理学科特色画卷中结合实例阐释分析,从实例的适切性、地理术语的准确性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方面区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四、合理编制答案,采分采意结合

  试题按照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置答案。综合题从语言规范、清晰、专业、无知识性错误等角度开发评价量表。综合题评分标准设计采取 “采分”和“采意”相结合。在充分调研学情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确定学生表现评价标准。如第23(3)题的答案设计以结合地域具体作答,呈现清晰分析过程为最高等到与情境无关为最低等的分层赋分,旨在有效避免教与学中“八股”现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确保地理学习与真实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让教与学更加灵动,对教学产生明确导向。

  总之,试卷较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宗旨,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创新为上。清晰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课改要求。引导老师们今后教学要坚持素养立意、重视真实探究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王喜峰,河南省实验中学


微信截图_20230515180425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