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俐专栏 | 封印有痕,爱别离(小小说)

摘要:活力被封印,但有迹可循,留守的伤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淡化,唯有爱打开。 看着成绩单,我感到生命的力量。此后很久以来,我认为与他的工作,真的教育和提升了我,这是……

  活力被封印,但有迹可循,留守的伤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淡化,唯有爱打开。

  看着成绩单,我感到生命的力量。此后很久以来,我认为与他的工作,真的教育和提升了我,这是对留守问题最深刻的一次认识:人间八苦之一,爱别离,痛彻心肺却仍得艰难前行……

1

  “从七岁开始,他们年年骗我,每年在我最开心的时候离开……,年年答应回来陪我,可是都不回来……,他们都是骗子……”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身体蜷缩着……“今年,咱班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有回来,他们一个都不回……”,比较,加深了委屈,增强了愤怒。

  “他们经常打电话回来吗?”

  “打,总说回,就是不回。”

  “你很痛苦,感觉父母不够爱你,你有被抛弃被欺骗了,是吗?他点了点头。

  已经是身高一米七几,14岁的少年,此时就像当年那个七岁被父母哄骗抛下的孩子。咨询室很寂静,我默默递给他纸巾……他走到了咨询室,我看到了他的挣扎,自此我陪伴他走一段人生之旅。在真相的不断反转中,摸索前行……“需要我联系你爸爸吗?”

  “好。”他抬起头,满眼期待,我却慌了,直觉我不具备命令他爸妈马上回的权威。

  “我只是帮你问问,你那么求他们,你父母不回一定有他的难处。”

  听我这样说,他眼里的光熄灭了很多,茫然空洞得让人发颤。

  要中考了,别人都在全力以赴,他还在情绪的泥潭里。

  年年期待,年年落空,终于在九年级,要面临人生第一次大考——中考时,学业压力大,极度渴望父母的关心,但父母竟然不回来,他崩溃了,跌入极度的抑郁之中,不能跑步,行动迟缓,经常迟到,上课中途离开。

  他成绩班级一二十名,思维敏捷,本应是阳光下眼光明亮,衣襟飘扬的洒脱少年,但他现被痛苦封印了,如此下去,中考堪忧。

  早年,听到看到这些我是愤怒的,会感觉父母很不称职。

  “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有问题的家长。”这似乎是个共识,一个规律。精神分析流派的原生家庭的溯源,对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很深,我曾浸泡许久。

  随着其他流派的涉猎,我渐觉原生家庭的影响虽不能忽视,但个体的环境、经历,特别是自己的认知才是人成长的关键。

  心理教育工作的时间越久,我知道事情都不简单,将心理问题责任归于父母,也很不公平,有时意义也不大。

2

  精神分析流派对于原生家庭的溯源,对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很深,我曾浸泡许久,随着其他流派的涉猎和实践的积累,我认为对原生家庭的影响虽不能忽视,但个体的环境、经历,特别是自己的认知才是人成长的关键。

  能折中圆融的事情,哪有父母愿意撕心裂肺的选择,很多冲突的必然,只能靠时间和情境的变化方能延缓,当事人所做的只能调整心态。

  可事急从权,我忍不住在他走出咨询室后,就立刻拨通他爸爸的电话。

  “……他状态不好,您们能否回一个陪陪?”

  “他就是太脆弱了……”听他爸爸的回话,我无语得有些恼,但让我意外的是,没说两句话题就转移了,“叫XX去……噢,那个,老师抱歉,停一下哈”我听他应该正安排调度一些人事,最后他说到:“……老师,我们真走不开,我们一走,这帮弟兄就散了……”

  我彻底无语了,他们多年在外打工,有了自己的团队,刚建了根基,两个孩子上学,双方老人的赡养,都仰赖于此,我明白了他们的苦衷,他们自然明白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同样重要,我要再去说,无异于伤口撒盐。

  我试着复盘当年爱别离的场景,离别时父母给自己的孩子买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趁着孩子高兴时偷偷溜走,他们不敢面对孩子的依恋和哭闹,走时望着孩子高兴的模样也是噙着眼泪的。别时哄骗,别后画饼,是最自然的选择虽能共情,我还是另约着,试着与他父母沟通一下,画大饼和讲真相对孩子伤害的强弱对比。我认为一次次画大饼,最后对孩子的伤害,等同于先送上云端再扯下来的背摔,会把孩子颠得七荤八素,头晕呕吐。

  我请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请他们正面离别,坚强品质是面对真相时,承认、接受、适应才形成的。

  这位父亲因我共情到他的不忍别离,很理解我的强行输出是对他孩子的负责,他接受了,谦卑得也像我的学生,我反而不好意思了,他说他会跟孩子多聊聊实际情形,他们真实的感受和苦衷……之后又咨询了两次,他的情绪稳定了一段时间,能正常上课,作业很认真,我暗暗窃喜。

  可有一天,他又来了,情绪萎靡,头发蓬乱。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主动讲他情绪波动的原因,他和他的好朋友在一起聚,好朋友因抑郁都没上学好久了,朋友和他出去没跟父母打招呼,晚上家人着急直接报警了,警察的出现让他很惊慌和沮丧,而好友家人焦虑的原因是那孩子有自伤、自杀行为。

3

  “我朋友原来学习很好,我们很聊得来。可现在他连学校都不去。”他担忧得瞟我一眼,强调他朋友曾很优秀。

  “你们聊过自伤、死亡这个死亡话题吧?”我望着他的眼睛。

  “是”,他意外我的不回避。

  曾经第一次咨询学生割腕时,我很心疼和吃惊,第一次咨询有学生谈她自杀行动时,我甚至恐慌,后来我翻阅到弗洛伊德谈到人有生本能,也有死本能,翻阅存在主义对死亡的论述,甚至当我面对死亡这个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时,我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我感觉此时此刻可以通过聊朋友的遗憾,来深入这个话题。

  我请他试着分析朋友曾自伤、自杀的背后原因,我只引了这个话头,我惊骇少年的敏锐和深刻,现在的熊孩子呀,很是了得,他看透行为背后,朋友的恐惧和焦虑,由死亡认识到活着更难,更需勇气,此刻我忽然发现我们谈得话题不是沉重,而是严肃,其实正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我忽而意识他的年龄正是建立生命价值体系的时候,我意识到选对了契机。

4

  “看得出,你担心他,其实他的父母老师其他朋友都担心他”,最后我说。

  他沉默着,他在回味。

  “你的父母出去打工,忍受你们骨肉分离之痛其实是希望你们兄弟发展的更好,以后家庭能更有力量支持你们。”

  他望着我,沉默了一会了,然后说:“谢谢老师。”

  我说:“你应该谢谢你自己,你一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痛苦,并积极寻求帮助,我得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事后,我意识到他脱离抑郁的泥沼还有难度,仅凭他对父母行为的理解力度是单薄的,同伴的力量不可忽视。与班主任沟通后,自他的同桌,前后位都是他谈得来的朋友。

  因为理解,对于他的表现,好友不惊异,自自然然,轻轻松松,引导他纠缠学习的难点中,以后他学习状态正常。

  距中考还有不到两月的一次作文,我要求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他写的是过年与爷爷奶奶一起贴门对的事,文章没有提到爸爸妈妈,只写了为了安全,他自己爬上爬下,爷爷奶奶指导、扶梯。流畅的叙事,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干净的卷面,我提出建议,他认真修改三次。

5

  讲评作文时,我请他上台,宣读自己的文章。因文章细腻地传递了三人默契的配合,彼此的怜惜,宣读完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鼓掌声中,我看见他抬起了头,眼中有光……在以后的几次模考,他都状态稳定。中考成绩单,考上重点高中的名单中有他。

  他不是个例,在学校爱的氛围中,走出封印,涅槃重生。

  我们是豫南一个小县城,大别山下,淮河岸边,虽山清水秀,鱼米之乡,却并不富裕。乡下打工的农民工挣钱就会想办法将子女送到县城,城里前些年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工人在外打工也很多,留守学生多。

  他是长到七岁时,父母出去的,有些学生更早。

6

  爱别离,人间八苦之一,留守问题,在我们学校,甚而整个地区是有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感觉是是学生自己创造了自己,成就了自己,老师、父母和他的同学,只是恰逢其时,助推他一把,没有他自己主动脱困的意愿和努力,谁也帮不了他。所以他生命的坚韧力量,破茧成蝶的冲力 ,让我崇拜。

  生命是自觉地选择,自觉地成长。

7

  作者简介:

  潘文俐,河南省罗山县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作品收在《师意盎然》《师墨飘香》《师兴旷远》。

1443-2311221Z52R34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