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 | 王福龙:春风化雨“恩”传承

摘要:当公交车驶出学校大门的一瞬间,满车学生热血沸腾,车上如同炸了锅一样热闹。 “太好啦,终于离开学校了!” “好好好,可算出来了,太美了!” “回家喽,不想再回学校喽!”……

  当公交车驶出学校大门的一瞬间,满车学生热血沸腾,车上如同炸了锅一样热闹。

  “太好啦,终于离开学校了!”

  “好好好,可算出来了,太美了!”

  “回家喽,不想再回学校喽!”

  “终于离开不想看见的学校了!”

  源源不断的吐槽一句句没个完……

1

  这是2022年10月28日,因为疫情,封校二十多天,到最后接到紧急通知:由学校派专车送学生回家,而且每辆车都有一名老师陪同,负责学生安全及上下车统计事宜,我就是其中一个跟车老师。

  学生在学校里憋得时间长,都想家,可以理解。但是,听听!这都是什么话!

  终是没能按捺住,我很生气,出口呵斥:“大家都是高三学生,年龄也都十七八了,在校三年,难道对学校就这么憎恶?这么没有感情?学校和老师辛辛苦苦培养你们,不求你们感激,你们居然说出这样凉薄的话!看来学校和老师是白培养了大家三年,一群不懂感恩的人!”

  这一番训斥之后,一车人都静下来,不再大声吵闹了,然而我的意难平,却持续到最后一个学生下车都难以平复。返途时,空空的车厢里,只有我和带双层口罩的司机老哥,我坐在靠窗座位上,默默中,不禁想到我求学时的师生情。

  我的老家在新密,略偏僻。十年前有一次,我从老家返回的路上,遇到有人路边招手像是要趁车,停下后,人一上车,仔细一看,竟是我初中的化学老师!久别乍重逢,内心的喜悦和感恩一下涌到嘴边,毕业二十多年了,当年在讲台上那意气风发、英俊帅气的老师,已然两鬓华发丛生、步履也没了那时的坚定和有力,可他居然还认得我,还能叫出我的名字。我对老师印象也很深刻,记得那年中招考试时,正是这位化学老师,领着我们这些考高中的学生,到县城参加考试的。那也是我第一次进县城,农村孩子进城,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啥稀罕。天很热,老师给我们每人买了袋冰水让降温,还再三嘱咐:“冰水只能降温,可不敢喝,万一在考场闹肚子就糟了!”

  虽然初中毕业后不曾再见到老师,但是这些细节至今记忆犹新!今日重逢,格外欢喜!得知老师要去的地方和我的目的地并不是多顺路,甚至绕路来回得多跑将近40公里,但我想都没想,没问题,绕路就绕路呗,不费啥事,能和恩师多说会儿话是多难得的事呀!就这样,我索性直接把他送到小区楼下,临下车,师生还互留了联系方式。

  上班后的许多年里,我都会抽空回去看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如果是哪一年没有回去看望,过年都觉得少点啥。

  再后来,我也站在讲台上,成了老师,还带了班主任,我经常讲起这些事,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学生也深受感动,师生关系很是融洽。毕业的学生有很多回来找我聊天的,教师节送祝福的短信几乎霸屏 ,同事们很是羡慕。

  可是,从何时开始,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竟然这么大?别说感恩,连起码的尊敬都没有了?

  我想到这次严峻的疫情,我们学校上至校长、至中层领导,至一线任课老师,一接到通知立刻执行,除了常规备课上课教研,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包揽了学生送水送饭、消杀通风、情绪安抚等工作,戴着口罩,楼上楼下地跑,无一人抱怨,无一人叫苦叫累,可是换来的是什么?是今天这些寒透心扉的话!

  几年前,岳父曾给我说过有一次他坐车回老家时,车上很多高中生,应该是学校的学生放假回家的吧,好几个人热烈地讨论着学校的各种奇闻趣事,字里行间充满对学校的各种抱怨和憎恨,牢骚满腹。岳父心里虽不平静,却因为我是老师的缘故,没开口理论,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的高谈阔论,事后只给我说了句:“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

2

  是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学校和老师的途径,大多来自自家学生的话语,而学生的抱怨、牢骚,只会给大众认知留下不好的印象。我,身为人师,高三老师,培育了一群这样的学生,大概在他们看来,也一定不是什么好老师。

  曾经有个领导说过,每个学生走出校门,都是一个小喇叭,会宣传和夸大学校的各种大小事。

  没错,小喇叭是会宣传的,会把各种好的消息、坏的消息,宣传得满天飞。而大多家长是不加思考、不加甄别的,听多了,就形成了定势思维,进一步产生对学校好的或是不好的印象,然后家长再对学校进行他们认知范围内的宣传,“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久之,学校的形象,更多的就是被这些小喇叭给霍霍了。

  成绩,是学校的立根之本,荣誉的光环固然令人骄傲。但是,名声二字,对一个学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而不良言论更如同难洗的污渍,需要每一个教育人用努力工作和优秀的成绩来淡化。不然,老师们走出校门,就难以抬头坦坦荡荡做人。

  时代在发展,独生子女多了,经济条件好了,家长对孩子生活、学习诸多方面大包大揽,逐渐让孩子们形成了理所当然的享受和唯我独尊的自私心态。学生不会换位思考,不体谅父母的不易,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更不懂感恩父母“报得三春晖”。

3

  在这种大环境下,试想一个连父母恩都不懂的孩子,怎么可能感恩学校,感恩老师呢?

  学校,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学生感受到这份良苦用心了吗?没有!他们不懂,那么我们的教育,将很难进行!

  做人,要懂得感恩,在家感父母养育恩;在校,感老师教育恩;参加工作,感单位赏识恩,感同事点拨恩。

  懂感恩的人,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人生会越来越幸福。而感恩教育,家庭需要做,学校更要做。营造浓厚的氛围,进行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理想教育,让学生感觉到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有才无德是毒品,制毒的犯罪分子,往往都是高材生。有才有德是精品,愿我们的目光在关注成绩分数的同时,更能聚焦感恩教育,时时记得“天道酬勤,凡事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亘古名言。

  结束语:

  说来惭愧,从师二十余载,本该心胸愈发豁达,包容学生成长中的瑕疵,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但近几年来,耳闻目睹身边“不经意”的不良言行,呈渐长之势,昔日亲密无间的师生情、感恩意悄然而去,深感成绩论、高分论,不该成为主宰学校的灵魂摆渡,而德育教育,才最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如果说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德育则是细小的行为习惯,正是这涓涓细流般的、细小的行为习惯,才能成就学生的健全人生!曾有人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们在做好教学份内工作的同时,去做一个德育唤醒者吧!共勉!

5

  作者简介:

  王福龙,河南省荥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地理教师,中学一级,郑州市骨干教师,荥阳市优秀教师,荥阳市优秀班主任,荥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荥阳市学科带头人。长年坚持在高三教学一线。业余爱好打篮球、写诗。


微信图片_20230326150405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