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杨本倬(80岁):凡人善举一朵花

摘要:八月,是炎炎夏日的高峰期,即使在没有阳光照射的黑夜里,也会听到阵阵蝉鸣。 房间里,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太婆坐在电视机前,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空调把房间的温度管控在28度……

  八月,是炎炎夏日的高峰期,即使在没有阳光照射的黑夜里,也会听到阵阵蝉鸣。

微信图片_20221116142623

  房间里,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太婆坐在电视机前,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空调把房间的温度管控在28度左右。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那么安适,那么正常。

  突然,在外间看书的老伴仿佛听见老太婆轻微的抽泣声,急忙跑过来一瞧,居然看到她正在用纸巾擦着眼晴。

  “这是怎么了?”老头子连忙问。“你过来,我跟你说。”老太婆又抽了一张纸巾。

  原来,刚才老太婆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求助信息,说是在如皋市如城镇城南街道老南村,有一个17岁的中专学生向社会求助。“这个孩子太难了,太苦了,太累了!”老太婆一边说,一边用纸巾擦去止不住的泪水。

  这位老太婆名叫吴志华,1965年插队,1978年知青回城后安排在农村商店工作,1992年病退,现居住在如东县曹埠镇冯桥村,每月领取3200元退休金。

  她出生在如东马塘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幼饱受清贫生活的煎熬。插队的13年中,在凄风楚雨里摸爬滚打,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和勤俭的习惯。工作和退休之后,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一如既往,节俭持家。

  她从小就有一颗善良之心。还是在60多年前上小学的时候,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她看到一个从渔船上走上岸来的小姑娘,赤脚走在石板街上,就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脚上那双大半新的鞋子,送给了那个赤脚的同龄人,自己只穿着袜子回去了。这件事多年来一直被街坊的叔叔大婶们传为美谈。

微信图片_20221116142627

  她时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现在条件好了,能帮人的,就帮人一把”。

  有一年夏天,她和老伴两人在家吃午饭,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屋西山头说话,出去一看,原来是一男一女两个人,正坐在他家西墙下,你推我让地分吃一只不大的瓜。经询问,这两人是马塘北边过来的乞丐。吴志华叫他们进屋去吃点饭,那两人不肯进屋,于是她和老伴两人进屋,一人端饭,一人端了一大碗冬瓜汤,送给那两个乞丐。吃完饭,吴志华又拿出 10块钱,叫他们下午坐公交车回马塘:“这么热的天,跑回去要中暑的。”那两人坚持不要钱。那女的说:“阿姨,钱你自己留着,买一双拖鞋吧,你看,你脚上的拖鞋还是破的呢。”吴志华低头一看,果然脚上的塑料拖鞋已经裂开了好长的口子,禁不住自己也笑了起来。

  吴志华家西边一户蒋姓人家,夫妻俩带一个小孩。丈夫在43岁时因肝癌去世,小孩刚进初中,妻子患有乙肝。眼看这孤儿寡母一下子跌进了冰窟。吴志华和爱人商量,决定要拉他们一把。当时,两人的收入还比较低,但仍然省吃俭用,每年资助他们600元左右,从小该读初一开始,一直坚持到孩子大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这件事,只有受助者的家人和至亲知道,其他人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吴志华的儿女都不知道。

  吴志华的爱人是一位教师。周围十里八镇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文笔好,而且很乐意帮助人。因此如果谁家有什么要动笔写的东西,比如写个建房报告,写个请求救济的申请书等等,都来请他帮助。他们从来都是不收任何费用的,有时有些特别困难的人,他们反而会给来者送点东西,比如一块布料,一袋饼干,或是帮人家买一些药品什么的。

  近几年来,因为生病而请求社会救助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给求助者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次,一个姓盛的十六岁少年因淋巴癌急需3万元住院治疗,其父母来请求帮助,当时吴志华的爱人正好在人家喝喜酒,吴志华二话不说,当即打电话叫爱人回来。求助材料写好之后,吴志华拿出200 元对孩子父母说,我这里捐一点钱,你们别嫌少,拿去凑凑吧。孩子的父母只好含着热泪收下。过了两个多月,孩子的叔祖父母带着礼品来表示感谢,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吴志华家。

  回忆起老太婆的往昔,看着老泪横流的她,老伴连忙说:“别伤心了,说,怎么办?”沉思了片刻,老太婆说:“今天太晚了,明天早晨你给电视台打个电话,看能不能联系上那个小孩。”

  第二天,8月5日早晨。通过电视台提供手机号码,他们很快联系上了那个叫冒伟伟的17岁小孩。

  原来,小孩的母亲患有精神病,7月21日离家出走,他的父亲到处寻找了9天还没有任何消息,于是,不得不求助公安部门。7月31日下午3点,其父骑着电瓶车从派出所回家时,因天雨路滑,一下子撞到路边的水泥杆上,造成颅脑严重创伤,被送进医院ClU室抢救,医药费用每天就需要6000元。而小孩家里还有一个年已八旬且一目失明的祖母和一个年近60的弱智伯父。这个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仅仅依靠其父每月30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现在,顶梁柱倒下了,这个17岁的孩子既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又要维系爸爸的治疗,还要四处打听妈妈的下落。更要命的是,爸爸每天6000元的医疗抢救费用,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这个17岁少年稚嫩的肩上。

  电话里,传来孩子低低的抽泣声。这头,吴志华流着泪,“孩子,别难过,奶奶帮你。”她说,“我微信里只有500块钱,先转给你。我再想办法,你别哭,乖孩子,你要坚强,奶奶不会不管你的!”

微信图片_20221116142631

  挂了电话,吴志华对老伴说:“这祥吧,我们分头行动。我找我们的亲戚,你找你的学生和朋友,就是乞讨,也要想办法帮助这个孩子!”

  于是,电话一个又一个地拨出去了,连同电视台播出的捐助画面(拍下的视频)和孩子的家庭情况、困难处境,一波一波地发出。在她的真情感召之下,她在部队服役不到两年的孙子首先联系上了那个小孩,从每月1000元的津贴里一下子就捐过去800元。接着,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子侄辈纷纷通过微信转来捐款,当地的亲戚朋友也纷纷解囊相助。过了几天,老头子的微信群也有了反应,其中,中国好人赵亚华先生和他的中国好人群,还有《安之书友会》群等群友,一共捐款约15000元左右。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吴志华的努力,共为小孩募到善款近3万元。连同小孩其他渠道的帮助,总算解了这个困苦家庭的燃眉之急。

  吴志华的善举,得到了她居住村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的支持和赞赏,也都解囊捐助。后来,听说吴志华和老伴还去了一趟如皋,于是,就叫我到他家进行采访。

  10月3日,是秋季中的炎炎夏日。中午,当我走进他家时,老两口正在进午餐。老人热情地递烟泡茶,我怔怔地注视着饭桌,连道谢都忘了。

  在帮人的时候,成百上千地往外掏,眉头皱都不皱的两位老人,餐桌上竟是每人一小碗素扁豆饭和一盘清水煮黄豆籽!

  我们聊起了他们的如皋之行。吴志华一边点开手机上的视频,一边感叹地说:“这么艰难的人家,少见,少见!”下面,是老两口的叙述:

  “八月二十五日,天气稍稍凉了一点,我们决定抓住机会去看看那个小孩。我们是打车去的,目的地是如皋市人民医院。到了医院大门口,我们无法进去。说明是探望病人的,又不知道住哪个病房。这时,来了一位保安,询问我们是哪来的,有什么事。我一眼就认出,这名保安就是那天在电视画面上出现的、向小冒捐了200元的好心人。”

  “那位好心人名叫陈小勇,是人民医院保安队的队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帮助我们联系上了冒伟伟。”老伴介绍说。

微信图片_20221116142636

  “这孩子大约1米7的个子,瘦瘦的。一身灰黑色的衣服,戴一付近视眼镜,脸色憔悴。看着那孩子,无论是说话的腔调还是走路的样子,都像极了我的孙子!”他告诉我们,每天下午5点后还去一家烧烤店打工,到12点左右,就睡到医院里。我问他:“医院里哪有地方让你睡呀?”他说:“他就睡在他爸ClU病房外走廊的地上”。吴志华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了。我说,打工那么晚了,还睡走廊,还有蚊子,能休息好吗?那小孩说:“睡这里,不为别的,就是心里觉得离我爸近点。”说着,她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听着,也觉得鼻子酸酸的。

  那天,在保安岗亭里,吴志华给了孩子2000元,一千是给孩子开学用的,还有一千是给孩子爸康复买点营养品的。同时,还给孩子带了毛巾牙膏洗衣液等日用品。中午,在一家小饭店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又买了一些月饼糕点麦片等物,然后就驱车到小孩乡下的家里去看看。

  经过了大约8公里曲折的水泥小道,才来到小冒家。

  这是一座一字型比较低矮的五间平瓦房,没有遮檐,没有走廊。年老体弱右目失明的祖母和弱智的大伯正在吃午饭。说是午饭,实际上却只是薄薄的稀粥。

  见面之后,孩子的祖母抱着吴志华痛哭流涕,吴志华抱着她百般安慰,承诺一定还来看望,并资助小冒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费用。真实的视频记下了那令人撕心裂肺的场景。

  分别时,老太太难分难舍地把吴志华夫妇一直送到大路边,当得知老太太下午要去村卫生室看病,吴志华又拿出200元,强塞在老太太手里。

  我们上了车,车子缓缓地向前。老太太颤微微地扶着车窗,“妈妈,妈妈”不停地喊着。我们向她挥手,叫她回去。那场景,连素不相识的司机的双眼都被泪水迷蒙了。

  二位老人还说起了另一件事。9月8日,吴志华给冒伟伟打了个电话,问他,能不能在学校放假后来一趟如东。冒伟伟答应9月10日上午来。果然,上午10点左右,小冒邀约了一位姓王的同学陪同他一起来了。两位老人非常高兴,还特地忙了几个菜招待了两位小客人,下午小冒回去时又赠送他月饼、猪肉、南京盐水鸭、牛奶等礼品。分居两县(市)相距百里,素不相识的两家人,因爱心的传播成了“亲人”。

  告别两位可敬可亲的长者,我感慨万千。在当今,具有爱心义举的人不在少数,助困助残助学的团体基金会也时有报道。特别是当某个节日来临之际,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的爱心活动就更多。而吴志华老人一以贯之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大爱之心,也许只是凡人善举百花园中的一朵平凡的小花。这虽然只是一朵小花,但却更加真挚,更加感人,更加芬芳四溢,更加娇艳绵长!

  写于2022.10.9

微信图片_20221116142640

  作者简介:

  杨本倬,江苏如东人。一位退休20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创办了一所农村小学,一所乡村初中,参于创办了两所职业中学。喜欢以平实的文字,抒写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工作期间,曾有多篇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发表于《语文导报》《中学生读写通讯》《语文学习》《沿海教育》等报刊。退休后,在《南通日报》《现代家庭报》《大江南北》等多家报刊以及多家公众号上发表作品数十篇。


a97d9fbb0307481203d12d41a7eef177_1-220920215932623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