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祎峰专栏 | 又闻鸡鸣
摘要:暑假里,在老家住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突然被一声鸡鸣唤醒。听着公鸡的一声声啼叫,感觉很亲切,真有点“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 平时上班,不是被过往车辆的轰鸣声惊醒,…… |
暑假里,在老家住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突然被一声鸡鸣唤醒。听着公鸡的一声声啼叫,感觉很亲切,真有点“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
平时上班,不是被过往车辆的轰鸣声惊醒,就是被闹钟的嗡嗡声叫醒。俗话说:“有钱难买黎明觉。”往往在睡得正香甜的时候,闹钟就响了。听到闹钟叫立刻穿衣起床,稍一磨蹭,就可能错过班车。
即便过周末,也是到点儿就醒。长时间早起形成的生物钟一时半会儿还改不了。
而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唤醒人们的却是公鸡的啼叫。
小时候,农村里几乎家家养鸡,那是把鸡屁股当银行的年代。
从奶奶那里学到的儿歌,也是先从鸡开始的:
“小白鸡儿,挠墙根儿,一挠挠出个焦落生(即炒焦的花生),到会上卖俩钱儿,娶个媳妇带俩孩儿。大的叫金宝,二的叫银莲。”
开春不久,就有人走街串巷卖刚孵出的小鸡。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儿特别可爱,遇到有卖小鸡的,孩子们就会围着看。大人卖了小鸡回家之后,孩子就勤快得不得了,又是喂水又是喂食的,还经常给小鸡捉虫子吃。
小鸡在孩子们的关怀下慢慢长大,如果公鸡多了,就会只留一个漂亮的,其他的都卖掉。留下的这只公鸡,既能打鸣,又是这群母鸡的酋长。
每到黎明时分,村子里一只公鸡叫一声,其他人家的公鸡就跟着叫,声音此起彼伏,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木门吱吱扭扭被打开的声音,听到动静的狗发出的汪汪声,牲口出圈的叫唤声,一时间小小村庄好不热闹。
当鸡窝被打开的时候,鸡们鱼贯而出,在院子里拍拍翅膀撒撒欢,追逐嬉戏一番,然后在公鸡地带领下,从院子里跑到外面,开始觅食。公鸡的这些三妻四妾们如果遇到其他公鸡的调戏,还会引来一场争斗。
公鸡既要负责打鸣儿,还要保护自己的种群,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没有钟表的年代,公鸡打鸣成了很好的报时工具。
听老人们说,公鸡打鸣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夜里每一次叫,都和更次是对应的。所以人们根据公鸡叫的次数,来判断时辰。
尤其是需要早起去办重要事情而又要走很长路的人,特别注意听公鸡的打鸣声,怕的就是睡过了头,耽误了大事。
唐代诗人温庭筠有一首诗《商山早行》,里面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句子。早行人听到茅店人家的公鸡报晓,因为要急着赶路,就早早地起床登程。走到村外板桥上的时候,朦胧的晨光下,能够清晰地看到还有更早的人走过板桥留下的足迹。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公鸡不仅能报时,有时候还能够决定人生死。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来到秦国,秦昭王想拜他为相,可有人认为孟尝君虽然很贤能,但他是齐国人,如果他一心为齐国着想,那秦国就危险了。秦昭王一听,就把孟尝君给抓了起来。
孟尝君为了脱身,先让人钻狗洞偷出来已经送给秦昭王的狐白裘,转送给宠姬,宠姬在秦昭王面前给孟尝君求情,最终被放了出来。孟尝君害怕夜长梦多,便连夜逃走。
一行人逃至函谷关时又遇到了难题:按照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时才开关放人,而如今夜黑如墨,哪敢等到鸡叫呢。正当众人犯愁之时,又一位门客站了出来,只见他“喔,喔,喔”撮嘴连叫几声,引得城关外的雄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士兵听见鸡鸣,以为天色将明,遂开门放人,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逃出了秦国。
这个故事后来被王安石称为“鸡鸣狗盗”。挺有趣儿的,如果不是那个善偷和那个会学鸡叫的门客,恐怕孟尝君小命儿难保。由此看来多一门手艺关键时候是能够保命的。
说到学鸡叫,想起了小时候学的课文里有一篇文章叫《半夜鸡叫》,说的是地主周扒皮为了让长工多干活,半夜里偷着学鸡叫的故事。鸡一叫,他就把长工们喊起来到地里干活。有一天,一个长工夜里拉肚子,看到一个人影跑到鸡窝边学鸡叫。一开始他认为是偷鸡贼,就躲起来想看个究竟。学完鸡叫的周扒皮划着了一根火柴去看牲口,被那个长工看得清清楚楚。回去他就把周扒皮学鸡叫的事和其他人说了。于是大家就想了个办法来惩治周扒皮。
大家头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准备好了棍棒,单等周扒皮出来。在他刚走到鸡窝边的时候,突然有人高喊:“抓贼啊,有人偷鸡了……”大家赶紧跑出来,对着周扒皮就是一顿棍子。周扒皮疼得高喊:“别打,别打,是我。”大家只装着没听出来,说:“打的就是你。”周扒皮的老婆提着马灯跑出来说:“别打了,是东家。”大家这才住手,从此周扒皮再也不半夜学鸡叫了。
还有和鸡叫有关的非常励志的故事。
有个成语叫“闻鸡起舞”,说的是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非常励志的诗《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颜真卿以此勉励年轻人,也激励自己,终于成为大书法家。
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理想生活说简单点儿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能有几亩地种着,打的粮食够吃就满足了。如果有多余,就自己酿点儿酒。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几棵果树,再养几只鸡,就有吃不完的鸡蛋,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小康生活。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就是这样描述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可是这样的愿望有时候也会是奢望。
曾经,土地不归老百姓自己所有,分的粮食又不够吃,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养鸡。
后来政策好一点,老百姓有了自留地,生活略有宽裕,也可以养鸡了。在我的记忆里,鸡可是老百姓的宝贝。鸡蛋是舍不得吃的,要么留着招待客人应付人情喜事,要么卖了钱去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连过年都舍不得杀一只鸡。没有其他进钱的渠道,就指望着那几只老母鸡下蛋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经常下大雨。有时候暴雨突然来临,那些在庄稼地里觅食的鸡来不及躲藏,就被暴雨淋成了落汤鸡。大雨一停,就得赶紧去把它们找回来。因为它们已经被雨淋得晕头转向,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还有就是有的下蛋母鸡在外面觅食,快要下蛋了,它却不回自己的家,就把蛋下在别人家的窝里,这时候就要把它找回来。如果发现它正卧在邻居家的窝里等着下蛋,就直接把它从窝里抱走,邻居也不说什么。那时候,经常会有人到邻居家找下蛋母鸡的事。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农民也都不养鸡了,鸡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今年,有个农民模仿骆宾王的《咏鹅》,写了一首《咏鸡》:
“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
参加了比赛获得了中国第二届“农民文学奖”,还得到一万元的奖金。又让鸡火了一把。
最后,套用三毛一篇文章的题目《雨季不再来》,说一句那些有鸡的日子不再来。
作者简介:
李祎峰,山东省东明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也喜欢写教学感想。人生信条: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有作品入选《师兴旷远》。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