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郑淑霞:妈妈做的布鞋

摘要:70年出生的我,小时候从没上街买过鞋穿。记忆里,是穿着妈妈做的布鞋长大的。 我穿的每一双鞋,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妈妈的心血和爱! 做一双鞋需要很多道工序:袼褙,描样,纳鞋……

  70年出生的我,小时候从没上街买过鞋穿。记忆里,是穿着妈妈做的布鞋长大的。

  我穿的每一双鞋,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妈妈的心血和爱!

  做一双鞋需要很多道工序:袼褙,描样,纳鞋底,做鞋帮,上鞋……

微信图片_20220823172216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实在不能穿的废旧衣物,不能再铺的废旧床单,碎布头等等,在母亲眼里都成了能再利用的宝贝。我经常见到她拿着剪子,把旧衣服上面有用的地方剪下来,我们这里的人把这些碎布片称为“铺衬”。

  待铺衬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妈妈就会挑一个大晴天,找一个大面板或是搬一张桌子放在院子里。打半盆糨糊,有时用吃剩下的玉米糊涂或甜面汤,一边往面板或桌上抹糨子,一边把铺衬一片片铺展平整对接粘好。粘满一层后再粘第二层,大概要粘四五层吧。既要贴得平整又要贴得结实。因为桌子还要使用,有时粘好就揭下来粘在墙上。在烈日下需要几天的暴晒,若遇上阴雨天,也会拿到火炉沿上烘烤,这个过程叫打袼褙。

  用袼褙做的鞋底,不但透气吸湿,还柔软舒适。秋天玉米成熟了,剥下来的玉米皮,妈妈就会挑选里面干净的几层,铺平用砖块压住,等做鞋底或鞋帮时衬在里面。说是能隔雨,下雨天鞋不会湿。

  等晒干后,根据符合脚大小的纸鞋样,照着剪出鞋底。鞋底粘上一层白洋布,沿着边粘上几层白洋布条。然后用纺织的棉线合成三股或四股的绳子,用头号大针,右手中指戴着顶针,开始一针一针的纳鞋底。直至整个鞋底的四周都被纳过,成为所谓的千层底。

  可能是为了好看或许是为了防滑,每一针都要打上一个结。纳好后的鞋底,一行行的小疙瘩错落有致,非常美观,像是一件工艺品。

  一双鞋底纳完后,就开始剪裁鞋帮了。剪裁鞋帮子是很讲究的,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瘦了不行,肥了也不行,要与鞋底紧密搭配好。鞋帮一般用黑色、灰色的条绒布或斜纹布做鞋面,女孩儿家的鞋面用新鲜的颜色布,一般红色、紫色或花色等。有的鞋口处安上两块松紧布。最后开始上鞋了,把纳好的鞋底和加工好的鞋帮两者合二为一后,一双真正的方口布鞋就算大功告成了。

  冬天要穿棉鞋,我们这叫翁鞋,是在鞋底和鞋帮中间夹一两层棉花。这比方口布鞋更麻烦,更费力。类似于现在的帆布鞋的棉鞋,做工更讲究,要订起眼,做鞋绳,是高难度技术活。当时穿上这个样式的翁鞋,感觉像中奖了一样,心都能飞起来。

  记忆中,妈妈常常在农闲时,或是地里劳作的间隙,趁空纳鞋底。纳鞋底是个慢功夫,时间一长,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不小心会扎着手指。

  记得无数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妈妈捏着针,在鞋底上来回穿插,还不时用戴着顶针的那只手把针放在头上蹭一下,为的是走针时更顺溜。有时还借用钢针先扎一下,再下针。即使母亲纳鞋底的功夫再熟练,也免不了被钢针误扎手指,妈妈总是把针扎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吸吮一下。

微信图片_20220823172220

  一双鞋底纳好,估计要十天半月。纳鞋底既是力气活,也是一项技术活。好奇心强的我曾趁大人不在跟前时,想尝试一下,结果一针也扎不动,却被针扎了一下。直到长大成人,我也没学会纳鞋底。现在,这项技术活已经失传,商场里各种各样的鞋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再也不用挑灯熬夜做鞋穿了。

  记得妈妈做好的新鞋是舍不得让平时穿的,要等到过年时才能穿。那时掰着手指,天天盼过年,盼着过年才能穿的新衣、新鞋,吃上白面饽饽。

  我们家有八口人,如果每个人按两双鞋算,一家人至少需要做十六双。一年四季,一个人何止两双?夏天的方口鞋,冬天的棉鞋,这几十双鞋需要耗费妈妈多少的劳动与艰辛?耗费多少的精力与体力?

  为了补贴家用,还把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鞋,织好的布拿到集会上去卖!至今想起,我常常泪眼朦胧。

  我勤劳善良的母亲,一生都在操劳忙碌!

  等我有了孩子, 妈妈还为我的孩子做老虎头鞋,小布鞋。可我当时嫌弃妈妈做的鞋老土,孩子穿上没面子,一直都没怎么让孩子穿,白白辜负了母亲的一片心!现在自己想想感觉很愧疚,心里隐隐作痛。

  妈妈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妈妈做的爱心布鞋,却永远深藏在我的心底。

微信图片_20220823172223

  作者简介:

  郑淑霞,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中心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滑县学术技术带头人,滑县优秀教师。平时潜心教书、静心育人,闲暇时喜欢阅读,偶尔玩弄一下笔墨。


标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