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国专栏 |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半糊涂一半醒
摘要:早上,看了特级、正高级教师韩林森老师,写的诗《历史能否看穿》,我感到写得很真实,很艺术,但也有些消极和伤感。脑海中不由得跳出“难得糊涂”这句话。 “难得糊涂”,是对…… |
早上,看了特级、正高级教师韩林森老师,写的诗《历史能否看穿》,我感到写得很真实,很艺术,但也有些消极和伤感。脑海中不由得跳出“难得糊涂”这句话。
“难得糊涂”,是对生活中间的不平、不公,别斤斤计较;“难得糊涂”,是对社会上的一些事,人际交往糊涂一点,别较真;“难得糊涂”,是对自己的未来,对整个人类世界的事,别太认真,也别看得太清。
我们经常说某人活得很通透,这很好。但如果仅是局部的通透,而非全通透,岂不是很痛苦的吗?一个刚毕业当老师的人,一下子看到几十年后和闫老师一样,那多难受。闫老师反过来看新毕业的大学生,几十年后也不过如此,那不也是很苦恼的吗?人生是一条不归路,人生不过是坟墓上的鲜花。在半是糊涂半清醒中前行,可能活得更轻松一些。永远应该看到的是鲜花,而非时刻想到的是坟墓。
孩提时代的快乐,就在于懵懵懂懂,在于未知,在于追求梦想。想当科学家,想当军事家,想赚钱当官,当演员。这些是我们在不懂得困难艰辛的时候想到的,这些虚幻的东西,支撑着我们前行。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出在成长过程中间的辛酸艰难,那我们如何前进?
足球的魅力,就在于险象环生不知道结果;电影电视剧如果判断出结局,看着就没有意义;一如《项链》这部小说的魅力,就在于结局的出人意料。
糊涂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如有人喜欢钱,他天天想着如何赚钱?如何理财?这实际上表现了他的“糊涂”。一个人喜欢当官,运用权力去驰骋疆场;一个人男人到60多岁还喜欢女人,他的心是年轻的。这证明他没有抑郁,抑郁比他喜欢女人更可怕。他总还有追求。还有一些老年人在象棋摊子上,可以争可以吵,不就是为了个乐趣吗?
我有时候也写一段文字,图不了利也图不了名,就是觉得把文字或词语放个位置,这样就舒服了,图个乐趣。
我哥70多岁了,他喜欢种地,他种地很有方法也很有成就感。侄女总是让我去劝劝。我开始觉得可以去劝,后来我才慢慢地知道,我哥是在种地中获得快乐。于是我鼓励他去种地,因为他享受种地,并寻找到了快乐。
如果我们给一个爱钱的人讲,钱是身外之物;如果给一个喜欢权力的人讲,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抷黄土;如果我们给一个喜欢女人的人讲,女人是祸水;如果有人给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讲,现在没有人看文章,你还写着干什么;如果有人给我哥讲种田,又苦又累,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反而说明我们过于幼稚,过于单纯了。
平时有人说某人活不明白,其实是人家不想“明白”,并非真不明白。
孙子有时候会给七十多岁的爷爷画大饼。将来挣的钱会买大奔,买别墅,买包包。爷爷是知道的,但还是“糊涂”得上了“当”。领导有时候也会给职工画大饼,将来怎么怎么样,但职工也选择“糊涂”的上“当”;作家经常给读者画大饼,读者也选择“糊涂”上“当”。这些“糊涂”地上“当”,带来的是和谐发展与平安。总之,有些话有些事,说穿了,讲明了,反而得不好。
宁在人前全不会,莫在人前全都会,也是这个道理吧。有人说幸福,来自于一个人对需求获得满足后的感受,是人对特定外界环境感受的心理定位。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内心对于生命的感悟,是种心灵的体验。这话说的对。
每个人都在糊涂与清醒之间找着快乐,在快乐与痛苦之间糊涂又清醒地活着。这是多么美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把他看穿?最近很多人在探讨“每个人都会死,那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话题。这一方面显得很幼稚,或者说不会“糊涂”,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太较真。几干年来没弄清楚的东西,我们能弄清吗?
精神病人无烦恼,弱智儿童欢乐多。
人之将老,快乐最好。
作者简介:
闫文国,宁夏平罗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多年,担任班主任27年,遵循教育安全第一,做人第二,学习第三的原则,教学以培养思维为主,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要的理念,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