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杨粉红:胡里山的炮台

摘要:厦门曾厝垵是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是“曾厝垵文创村”的简称。别名“曾里”,又称“曾家沃”、“曾家湾”,位于厦门岛东南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到厦门,这个地方自然绕不……

  厦门曾厝垵是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是“曾厝垵文创村”的简称。别名“曾里”,又称“曾家沃”、“曾家湾”,位于厦门岛东南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到厦门,这个地方自然绕不过。只是来去匆匆,并不能体会它真实的意味。

  从曾厝垵狭窄的小巷子里出来,沿环岛路向西,走不上二十分钟,就来到了胡里山炮台遗址公园。说是山,不过是海边的一块高地,兀自突出在海岬一角,视线极其开阔旷远。

  绕海岸环形弧道进入景区,两边全是高大的榕树,遮天蔽日,凉爽舒适。尽头便是两米多高,敦重厚实的城墙,史料记载这里的城墙与最高处的炮台都是用花岗石条、泥沙拌以乌樟树汁、糯米浇筑而成,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动工,耗时五年(1896)完工,如今历经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烈日侵蚀,早已色如磐石,坚不可摧。

  从唯一的狭窄城墙门走进去,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四周高,中间低的天井式空地,再进入第二道城墙门,才来到当时的清兵营房,四周是低矮的住处,中间空地应该就是士兵集合操练的场地。靠海一面高出营房两三丈的,便是魏巍高耸的炮台。这里陈列着世界上最大的克虏伯大炮,重50吨,长13.13米,有效射程可达19000米。“鸦片战争”期间,这两门大炮历经周折,终于远渡重洋,从欧洲德国到达我国厦门,被安置在“八闽门户,天南锁匙”的胡里山。

  据说从出厂到现在只开过三炮,第一次是在德国组装完成后的试炮,第二次是来到胡里山的试炮,第三次就是击沉日本海舰的壮举了。可惜后来被从后山绕道偷袭的日本人摘掉了某个关键的部件,这门大炮就再也没有发过一言,甚至它的同伴还在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中被付之一炬。至今幸存的它高昂着昕长的脖颈,面对这一片曾经血雨腥风,如今热闹繁华的海域,欲说还休。

  我曾经在网上搜索到一张胡里山炮台的老照片,除了黑褐色的礁石和庄严的炮台外,几乎没有其它生命。现在这里炮台依旧,礁石依旧,只是簇拥在它们身边的,不再是粗砺的海风和烈日,而是色彩艳丽的花朵和饱含生命活力的绿色植被。来往熙攘接踵的游客,或跟在导游的麦克风旁,或独自一人悠闲张望,游走在一门门或大或小的铁炮与鲜花丛中,历史的惨痛,生命的美好相互碰撞,难怪这里,便是最好的教育基地。

  为了把这种教育发挥到极致,景区专门安排了清兵开炮仪式的表演。上午十点,威武雄壮的鼓乐响起,一列着清兵服饰的队伍从炮台迎面的半山窜出,简单的布列表演后,游人随着他们登上胡里山最高处的炮台。在这一处炮台的左侧,是另外一块巨大高起的岩石,一名主帅装扮的表演者手持望远镜,不断地注视着远方的海域,随着他的手势,另一名表演者挥动手里的旗帜,“祭扫,装火药,点火,开炮……”随着嘹亮的口号,炮台上的士兵一丝不苟地执行着繁琐的开炮程序,当最后“通”的一声炮声响起,所有的喧哗噤了声,唯有从炮口冒出的一缕青烟随着逐渐散开的炮声在周围飘荡。

  稍许,人们才从错愕中醒悟,“兵太少了,没有真正气势。”“有个士兵点炮时候还在笑,太不严肃了。”……人们议论着纷纷散去,却不忘回过头去看一眼,再看一眼这个地方——山不在高,因为经历而丰富;海不在深,因为有容而深邃;岁不在长,因为跋涉而绵长。

  胡里山炮台,我来过,我看到了你的壮观,也见证了你最初的使命。惟愿岁月安澜,海风轻柔。


07

  作者简介:

  杨粉红,洛阳市洛宁县城关镇东关中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技术带头人。坚持读书写作,以自己笔耕带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娜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语参家园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