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一大可怕之处,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摘要:慧智育: 想养出一个爱阅读的孩子,父母要先捧起书本;想教给孩子一个道理,父母要自己先去实践。 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要先努力靠近那个样子。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聚会…… |
慧智育:想养出一个爱阅读的孩子,父母要先捧起书本;想教给孩子一个道理,父母要自己先去实践。
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要先努力靠近那个样子。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聚会。
其中一个朋友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当班主任,她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件小事:
有一回,她组织了一场课外活动。
首先要求家长写下孩子在家经常做的三件事,然后再让孩子写下父母平时最常做的三件事。
当她把这些反馈收集起来后,却发现,结果惊人地一致:
那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总是刷剧、逛淘宝、看短视频;
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总是喝酒、玩牌、打麻将。
更让朋友惊讶的是,全班一共三十几个孩子,只有两个孩子在纸条上写了父母平时会在家里看书。
面对这样的结果,朋友感慨良多:
“平日里,我们总是呼吁家长管孩子。
可实际上,想要管好孩子,做家长的首先要管好自己。”
有时候,如果父母觉得自己为了教育孩子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孩子却依旧没能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不妨收回一直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反思一下自己。
毕竟,教育的一大可怕之处,其实是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教育最忌讳的
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看书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明明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还是因为工作、生活的各种原因,每天一回家,就只想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就像央视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中所描绘的那样:
晚上,一家三口坐成一排,爸爸正在玩游戏,妈妈则沉迷电视剧。
而女儿,只能抱着玩具坐在中间。
她小声地说:
“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更有甚者,把家庭变成了麻将馆:
大人们聚在一起打麻将,一边高声喧哗,一边吞云吐雾。
全然忘了旁边还坐着个孩子,只听他说:
“我知道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你们也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难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长。
“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
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责任的部分。”
确实,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
安徽有一位爸爸,平时忙着做生意。
等他想起管教孩子时,才发现13岁的儿子已经沉迷游戏不能自拔。
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儿子不仅无动于衷,还反问他:
“你有能力你学点文化,你怎么不考大学?”
不自律的父母,很难养出优秀的孩子。
若父母都无法控制自己,更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自觉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是一样的知识,孩子看的是同样的课本。
可久而久之,却出现了尖子生和差生。
这是为什么呢?
一位资深教师表示,一个孩子越学越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校学了五天,回到家两天就丢光,结果就是零。
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一个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来源于他的父母与家庭。
老师保证不了孩子的习惯:
唯有父母拥有阅读、思考的习惯,孩子才会模仿,用好习惯赢得一生的优秀;
老师也保证不了孩子的好成绩:
唯有父母先管好自己,营造学习型家庭,孩子才能汲取知识,勤学苦练,一步步迈入更好的学府。
还记得之前那个被全网怒赞的彝族小伙苏正民吗?
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他,曾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发言。
在他的论文致谢中,提到过这样一个细节:
虽然家庭贫困,但父亲却是“一个极其嗜好读书学习的人”。
正因父亲的影响,他才爱上了读书。
还有那个培养出5个名校博士、1个名校硕士的“博士之父”蔡笑晚。
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他们全家蜗居在一间租来的16平方米的老屋中。
这里虽然夏热冬冷、破旧不堪,但蔡笑晚却在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画像。
他一有时间就会跟孩子一起看书,给孩子讲杰出人物的故事,将这里变成了一间书房。
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对孩子怀有一生的责任。
那些学校教育难以覆盖的部分,只能靠父母和家庭一一弥补。
孩子成长路上
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
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为此,许多父母费尽心思、掏空余额给孩子买学区房,却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就是自家的书房。
正如史斯克兰·吉利兰在《朗读手册》一书中写的:
“你或许拥有无尽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曾在报道中,看过一个专门出学霸的“书香村”,它位于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乡村。
那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
这家53口人,其中有24名大学本科生、14名硕士,还有5名博士。
而他们的育儿经也很简单:
就是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看电视,有空就多看书。
所以,在这个书香之家中,即便是半岁的孩子,都会翻看圈圈书、洞洞书。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
作为父母,只有给孩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每天悉心浇灌,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了适合的培养方式后,才有资格去静待花开。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就是不爱学习,哪怕刀架在脖子上,也看不进去书。
如果是这样,我想分享一个被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李振村说过的故事:
有一个寡妇,独自抚养两个刚上小学的双胞胎兄弟。
每天晚上,孩子做作业,她就捧着本书在边上看,直到兄弟俩都考上了北京有名的大学。
有一回,她问兄弟俩:
“你们知道妈妈有多苦吗?”
兄弟俩回答:
“我知道,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顾我们......”
没想到她却摇了摇头:
“这倒不苦,就是每天陪着你们看书太辛苦了,其实我一个字都不认识......”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愿意教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若只知道偷懒,那才真的是耽误孩子了。
教育孩子的王道
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试图寻找与孩子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和与孩子成绩无关的因素。
结果发现,高度相关的几项因素分别是:
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孩子的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理解为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说普通话);
孩子的父母参加了PTA(家长与教师联合会);
孩子家里有很多藏书(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而无关的几项因素分别是:
家庭氛围非常和睦;
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小区;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孩子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也就是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之前网上有个问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是不是一句谎言?
下面一则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
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
的确如此。
育儿,要先育己;家教,就是要自己先懂得。
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改正坏习惯,以身作则。
这里面,既藏着为人父母的修行,也藏着孩子生长的土壤。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