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李家全:我认真得像个农民
摘要: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 ——路遥《人生》 没想到,四十岁,我拥…… |
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
——路遥《人生》
没想到,四十岁,我拥有了一小块土地。
今天,王嫂送给我一把荆芥苗。我感激王嫂的一番心意,决定在村部周围的空地上开垦一片荒地,将之移栽上。也好栽些其它蔬菜。其实,妻子早就动员过我。只是,我比较疏懒罢了。
今天我告诉妻子我要开荒学种菜,她立马建议我种黄瓜和西红柿。
于是,我请罗老师借农具。她顺利地帮我借来一把铁锨,一把锄头。
看见铁锨和锄头,很亲切,它们就像是我家的。
铁锨锋利,锄头明亮。
乍一提,还挺沉。
很久都没有干农活了。
我在心里自嘲,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下午三四点钟踏入那片长满杂草的荒地。由于昨天刚下过雨,所以泥土湿润。在阳光的蒸发下,周围散发着蒿草和泥土混合的气味。
我选了一片靠近水源的地方,就开始没头没脑地刨开了。没刨一会儿,我发现不对劲,一是因为杂草都混在了翻起来的土里面,二是因为土太黏,刨不深,很吃力。手已经开始磨得生疼了。不能再乱刨一气了。
我换成铁锨,先用铁锨把杂草齐根铲除,然后再一锹一锹地挖。
我发现土壤是深褐色的,近似黑色,不是黄土。平时我们说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其实,土壤亦有个性,黄土、黑土、白土、褐土、红壤,各有各的性格。当然,什么土壤适宜种什么,需要因地制宜,否则要“橘生淮北则为枳”了。我看见了蚯蚓。蚯蚓的颜色与土壤的颜色相仿佛。
现在,我正忘我地挖着。日头好像特意在考验我,不时从云翳中钻出来,叫我体验什么叫“汗滴禾下土”。很快,我的衣衫汗湿了。脸上也汗涔涔的。甚至汗水流进了眼睛里和嘴里。渍得眼睛睁不开,我忙用胳膊去拭。而嘴里的咸味则让我体味到,平日里我们习惯了用金钱从商贩手中换取劳动者的果实,是多么愚妄无知。我们没有劳动,但我们却对劳动果实占有得理所当然!“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我一面挥汗如雨地挖着,一面想入非非。“挖呀挖”,最近把黄老师和桃子老师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网络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是非之地。这样的地,不挖也罢。想必现在两位老师追悔莫及。
以前,我知道地需要翻,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翻地。现在,似乎明白些了。我想,凡是一面熟了,就需要翻到另一面,不然,就像锅里炒的菜,不翻的话就会糊掉。土地也一样。
挖多深,我也不清楚,觉得至少尺把深吧。不远处,正有一老农,好像在为豇豆搭架。想问问他怎么挖地,但我的脸皮薄,难以启齿。就像高加林进城卖馍,张不开嘴吆喝。不晓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先生是否也遇到过我这样的问题。我想,应该会的。不然,为什么“草盛豆苗稀”呢?
一个小时过去了,总算挖成了巴掌大的一块地。四四方方,我想名之为“手帕”。尽量把大土块捣碎,赶紧趁泥土新鲜,湿润,把王嫂送我的荆芥苗栽进崭新的“手帕”里。
我想象着这土地上面红的红,绿的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那时,我也可以像陶渊明先生一样,“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了。
直起腰,收拾农具。两手沾满泥巴。手掌、指肚微微作痛,一看,指根处果然老茧重生。心想:今天弯腰低头翻地的我一定最像个农民,像个认真侍弄土地的农民。
后记: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里动情地写道:“看着生动的大地,我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它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看到成果,它用纯正的农民暗示我们:土地最宜养育勤劳、厚道、朴实、所求有度的人。”昨天老支书看见我给菜苗浇水,对我说“付出就有回报”;今天张政彦妈妈问我在做什么,我告诉她在种菜,不知能否种活,她告诉我一定能。
2023年5月17日下午写于临河乡新集村
作者简介:
李家全,河南省息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信阳市作协会员。误入藕花深处,至今执迷不悟,生活来来芜杂,有酒即可遣兴。
- «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