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悟 | 苏 涛:读懂已是书中人
摘要:提到孔乙己,很多人记住的是他著名的护食名言“多乎哉,不多也。”还有就是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的诡辩理论。当然大多数人还喜欢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心理扭曲大加鞭挞。…… |
提到孔乙己,很多人记住的是他著名的护食名言“多乎哉,不多也。”还有就是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的诡辩理论。当然大多数人还喜欢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心理扭曲大加鞭挞。
每次教《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一般是把小说的三要素作为抓手,从孔乙己出场的环境,到他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的分析,再到他笑声中出场,笑声中离去的悲惨,最后告诉同学们孔乙己的悲剧,归咎于万恶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
似乎一切顺理成章,学生参与度和反响也都不错。可是总感觉孔乙己好像也没做错什么,又不是什么坏人,对他的口诛笔伐总让我内心深处隐隐涌动着一丝忐忑不安。这种不安似有似无,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读了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堂实录,这种想法才变得顺畅、清晰。
《孔乙己》的写作技巧是高妙的,起承转合、文章背景、人物形象都分寸感十足。孙伏园谈到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为了揭示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闪现的是杨绛笔下的“老王”。
同样是苦人,老王比孔乙己庆幸的是在困顿之中,能得到杨绛一家的帮助,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曾感受到过一丝微光。孔乙己的一生则是在凉薄中度过的,无他。而凉薄在百度上的解释是:凉是内里,薄是面相,凉薄,即由内而外,处处无情。
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这里和那里,今天或明天。他的不幸,不只是时代的悲哀,更是人性的冷漠悲凉,还有当时读书人的穷途末路。鲁迅用自己独有的审视和批判,用白色的纸张,黑色的方块字,酿就了孔乙己灰色的悲剧,也把自己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担忧,倾注于这位有着几分迂腐几分执拗几分善良的老人身上了。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不得不再次为鲁迅的前瞻感到惊叹,走过质疑的漩涡,趟过尖刻地嘲讽,那个目光犀利的鲁迅依然在。氤氲的烟气中倔强的黑发、浓黑的眉毛明灭可见,一个世纪了,鲁迅的文章就像昨天刚写出的一样,从没有看到一个作家可以写出一篇文章等于在评论今天。
少年人的世界是糖,一路成长一程甜蜜;中年人的世界是苦丁茶,除了清热益智,只剩下了苦涩。我们山一程,水一程,换来的是风一更,雪一更。因无知而甜蜜,历尽千帆又终于苦涩,其实社会从未改变,复杂地是我们自己。
于是我们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一边嘲讽他人自私一边自己自私,一边厌恶别人冷漠一边自己冷漠,一边思想上白马春衫慢慢行,一边生活里蝇营狗苟兀穷年。
当所有的人都想成为丁举人、掌柜的,我突然怀念起那个偷书的孔乙己了,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终于成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成年人的悲哀,莫过年少读书不知味,读懂已是书中人。
作者简介:
苏涛,河南省永城市第六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优质课教师,永城名师,永城市优秀班主任,孟红梅中原名师工作室成员。茶也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希望拥抱恬静的心灵和清淡的情怀,栖居在语文这块充满诗意的沃土。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