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悟 | 樊丽娟:当苏州遇上园林
摘要:苏州园林不仅是一座物质的园林,也是一座精神的园林。 ——题记 少时曾在语文课本上读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文中对苏州园林的描写美轮美奂,那个时候未真的到过苏州,仅凭…… |
苏州园林不仅是一座物质的园林,也是一座精神的园林。
——题记
少时曾在语文课本上读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文中对苏州园林的描写美轮美奂,那个时候未真的到过苏州,仅凭着叶老的勾画便神往之。今年的五一游玩苏州,来到著名的拙政园一览,回忆着叶老在文中的描述,循迹而去,对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更是折服。
据记载,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建园初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舒朗平淡,天然之景趣,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駲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故为此园取名拙政园,我想王献臣就是取其归隐田园之意吧。
拙政园,中国四大园林之一,是江南园林最出色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园林。文中提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初进拙政园,真的让人不禁赞叹,这里好美,风景如画,所有的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假山池沼相互辉映,远近之间皆是风景,正如叶老在文中说的那样“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中’的”。
在描写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时,叶老的用笔有着独特的手法。“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参与拙政园的设计者文征是时当时著名的吴派画家,王献臣曾告诉他取拙政园为名就是想效仿古代圣贤退隐山林,返还田园乡野之间,园林内林木葱郁,水色迷茫,竹林、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融于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漫步园林中,欣赏着鱼戏莲叶间荷花池沼,不经雕琢的自然假山与假石,“又是如画的一景”和开篇中“如在画中”遥相呼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中,叶老并没有以第一人称来描绘园中景色,而是时刻以游览者的视角欣赏着苏州园林,让人很快入境,有着很强的代入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园中处处的美景。
无论是假山池沼,墙垣亭榭,处处皆美景,“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在拙政园游览时,听导游介绍此园分东西中三个部分,正如《苏州园林》中描述的那样,拙政园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东部以草地为主,刚一入园便能瞧见一池荷塘,草木丰茂,缀以天泉亭等建筑,开阔疏朗,简介明快;而中部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作为主体建筑邻水而建,池塘里荷花满池,与东西两三隔池相望。
而在这东西中之间,便以廊桥和花墙相隔,墙壁上用毛笔书法作品做装饰,大多是镂空的,可以看到远处的竹林假石,层次非常丰富,构成立体三维的深景。而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叶老所说“这里的廊桥和花墙两边无所依靠,实则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精辟进行了开阔,可谓点睛之笔。
拙政园的入口小巧精致,如果不是那么多的游客,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那种,但是进入园中,会发现内有乾坤,将空间的欲扬先抑,欲放先收的手段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成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我想古人所说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更加映衬出江南的内敛、含蓄,委婉。
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往往官场失意便寄情山水,在这些诗情画意的园林中寄托着自己淡泊宁静的心境,千百年后,这些园林依然能够安放我们满是尘埃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的归依。
作者简介:
樊丽娟,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副校长。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文明教师,省级优质课二等奖。二十多年来,用勤奋为教育筑梦,用付出收获希望,脚踏实地,俯首躬行。她把教师当作一生的事业,始终坚信只有爱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眼中有光,心里有太阳,心归处,热爱满怀。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威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