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程慧娟:那年 ,那月 ,那面
摘要:当低垂的杨柳开始摇曳的时候,我便时常想起儿时的春天。 那时的春天,每逢假日,我们表兄妹会聚集到外婆家。 婆家院子的后面是一个大山坡,那是我们天然的娱乐场。春风为它涂…… |
当低垂的杨柳开始摇曳的时候,我便时常想起儿时的春天。
那时的春天,每逢假日,我们表兄妹会聚集到外婆家。
婆家院子的后面是一个大山坡,那是我们天然的娱乐场。春风为它涂满了蓬勃的色彩,春天的山坡犹如一幅画卷,更加诱人,那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几个表兄妹到齐后,便缠着外婆带我们去玩。外婆会让我们等一下,她要提前准备好面团,让面醒一醒。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面团醒好,做出的面条会更加劲道、柔软、细腻、顺滑。
我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外婆从瓦罐里挖出两瓢白面粉,用淡盐水和成一个光滑的面团后,盖在一个灰色的瓷盆里。
外婆带着我们到山坡的平地上,我们摘野花,玩游戏。外婆挖野菜,有时我们会帮着挖一些荠菜、野葱。外婆赶紧嘱咐我们:“不要连根拔掉,留着根,有雨水了,还可以生长。”
“豆腐,卖豆腐了” ,快做中午饭的时候,总有人拉着车子走街串巷卖豆腐。这时外婆从她的大襟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一些零钱,两毛钱买豆腐,顺便给我们几毛钱。我们兴奋起来,期待着听到挑货郎的拨浪鼓声,出去买几个米球球,或者买几根花头绳。
该做饭了,外婆把醒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抓一把金灿灿的玉米面,撒在上面,用手压一圈,一个铁饼状的面团出现了,外婆便拿出一根一米左右长的擀杖开始擀面了,每擀几下,都会撒一层玉米面。年少的我们总想不通瘦小的外婆当时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把面团擀的那么大,那么薄。
擀好后,外婆再撒一把玉米面,把面皮像折扇子一样一层一层的折起来,宽度大概有10厘米,拿起切面刀,手指顶住刀面,既轻松又坚决,一刀刀下去,瞬间面片便成了面条。我们嚷着要学,外婆告诉我们怎么样用刀安全,尽管手把手教我们。我们还是会弄得乱七八糟,外婆边收拾残局边说:“人往往眼高手低,细心点,多练练,熟能生巧么。”
外婆把炉灶里的火点着之后,表哥负责拉风箱。突然灶台里冒出好多烟,外婆说表哥把柴添的太多了,人要实,火要虚,他用小铁铲捅几下,火苗马上就窜起来了。
水开后,外婆把面条一把一把撒到锅里,边撒边用勺子搅动,再倒入绰过水的荠菜,香椿芽,极富弹性的面条在香气里穿梭,散发出特别的面的美味,这味道中还夹杂着野菜,香椿的清香。几分钟后,撒上野葱,简单的搅动,浓郁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院子,仿佛有一个钩子勾着我们的鼻子,我们一下子都围在灶台边。
外婆把碗在灶台边摆上一排,舀好面条后。拿出一个玻璃瓶子,那里面装着炒熟的芝麻,花生碎,葵花籽的混合物,一个碗里放一勺。外婆招呼我们吃,微笑的眼里藏着满满的爱意。我们迫不及待的端起属于自己的那一碗。外婆反复唠叨着:都别慌,吃饭慢慢吞,赛过吃人参。
那年,那月,那面,简单而又快乐。就像我们当年吃到挑货郎的大米花一样,虽然现在可以在超市买各种吃食,但那样的感觉、那样的美味以及那样的快乐却无法被超越。
岁月的记忆,厚实而又淳朴,仿佛一壶老酒,常常会温暖岁月,陶醉四季。
作者简介:
程慧娟,河南省洛宁县第一实验中学化学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因为热爱,灵感瞬间会捕捉一些人间的真、善、美于笔尖。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