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献(张慧峰)专栏 | “书香伴我,一路同行
摘要:我喜欢读书,和书颇有缘分,这却要从我小的时候说起。 邻家叔叔家藏有几本名著,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丹桂飘香,黄花遍地,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他家玩耍,就在他的桌子上,我发…… |
我喜欢读书,和书颇有缘分,这却要从我小的时候说起。
邻家叔叔家藏有几本名著,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丹桂飘香,黄花遍地,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他家玩耍,就在他的桌子上,我发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
那是一本线装的古书,发黄的纸张,繁体的印刷字,书的封面上还印着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西游记》;作者:(明)吴承恩。我捧着书,坐在门前的石头下,“读”得津津有味。
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叔叔看我读得入迷,就好奇地问我:“福献,看得懂吗?”我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他却不相信。鬼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居然读得通。书中的繁体字中,象形字颇多,所以我也能悟得透几成意思,这却要感谢我们造字的祖先仓颉了。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书籍,喜欢它散发出的油墨清香,喜欢它密密麻麻的蝌蚪字体,喜欢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喜欢它带给我的酣畅淋漓的刺激。
我的童年时代,农村还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远离现代文明,消息也很闭塞。村子里识文断字的人并不多,国家又刚经历了一场“文化大革命”,村里就少有文学类的书籍能借到。于是,哥哥姐姐的课本,墙壁上张贴的旧报纸,就连一篇小小的字头纸片,都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直到恢复高考后,集镇上的新华书店中,才有了文学类的书籍。可我家很穷,我无力去购买书籍;又学了随园主人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知道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我便从同龄人的手中借阅书籍。
堂哥从别人手中借了一本《三国演义》,我求他借我一下,好让我“大快朵颐”,欣赏一番。经不住我的软磨硬缠,他只好首肯了。于是,我便在帮娘做饭的时候,一边生火,一边浏览。
“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我贪婪痴迷地阅读着书中的故事,吃饭的时候,随手就把它放在了厨房里。
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把堂哥的书弄丢了。那段时间,我如同做了贼一样,躲避着堂哥,怕他向我索取,让我赔偿。早晨,我赖在被窝里装睡,晚上,我早早爬上床去,害怕他搞“突然袭击”,来家里要书。我胆战心惊地担心害怕着,直到娘生气了,堂哥才不再向我索要那本《三国演义》了。后来,我才知道,书是被姑父拿走的,他也爱看书。
我还是拥有了自己的几本书籍——《一个留级生的故事》《三个和一个》《张海迪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我翻来覆去地诵读着,体会着读书的乐趣。
那本《一个留级生的故事》是大哥在外地上学时给我买的,我视若珍宝,不肯轻易借给他人,直到姐姐学校里的一位老师向我借起,但她却没有还我——书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弄丢了。我打掉牙齿往肚里咽,欲哭无泪。那时候,柏杨先生还没有写出《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文章,否则的话,我、姑父,还有那位老师,都要遭到“天打雷劈”的报应了。
大学毕业后,我回了家乡,进了乡镇教委工作。因为是在农村,所以依旧是难以找到可供阅读的书籍,但这时我有工资了,我就借着外出的机会,从市里或县里购买我喜欢的书籍。家中的藏书渐渐地有了“汗牛充栋”的感觉,“书非借不能读也”,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如今的我,眼看着要渐渐老去,却依然喜欢阅读,有时候去图书馆,有时候去翻阅手机,却不再去购买书籍了。我生活在阅读和写作中,我充实着,满足着。书香伴我,一路同行,我的人生旅途中,便少了许多孤寂。
作者简介:
张福献,原名张慧峰,山东省成武县伯乐一中地理教师。华文原创小小说签约作家。用诗歌记录人生的喜怒哀乐,用文字叙述世间的善恶美丑;好读书,喜书法,要颂尽人间真情 。有作品入选《师兴旷远》。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