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郑淑霞:我的求学之路
摘要:70年代的农村没有幼儿园,那时的小孩子上学普遍都很晚。记得是在八岁那年,我才背着妈妈用碎布拼接的书包上了一年级,开启了我的求学之路。 记得当时教室是一个农户家里闲置的…… |
70年代的农村没有幼儿园,那时的小孩子上学普遍都很晚。记得是在八岁那年,我才背着妈妈用碎布拼接的书包上了一年级,开启了我的求学之路。
记得当时教室是一个农户家里闲置的两间房,一块大木板刷了黑漆就是黑板,盖房剩下的预制板放在砖垒的两个柱子上就是所谓的课桌了,凳子都是从自己家搬来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铁棍敲铁犁铧发出“当当当”的声音,这打铁一样的铃声伴随我度过了两年的小学生涯。
到了三年级,我转入村里的小学。虽然算是正规学校了,但是只有几排瓦房,条件还是很简陋。那个年代,农村人家的生活也比较艰难。许多人家每当开学时,由于交不上学费,不得不让孩子辍学。
在我的记忆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每到开学该交学费时,这也是家里最煎熬的时刻。当时的学费并不是交钱,而是每个学生交多少斤粮食,具体是玉米、小麦或黄豆,我却也记不清了。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如果家里要供养几个学生,也是需要不少粮食的,粮食就是一家人的命啊!
为了能供我和哥哥上学,母亲白天到地里干农活,晚上在灯下缝衣做鞋。为了贴补家用,把辛辛苦苦做的鞋拿到集会上去卖。父亲在农闲时做点小买卖,曾卖过炒花生、柿子、大葱等。
为了给我们撑起一片天,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父母含辛茹苦、起早贪黑,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也就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晚上,父母在煤油灯下干活,我就看书学习。如果没钱买本子,我就用父亲吸烟用过的纸盒攒起来,用针线缝在一起当练习本。因为付出了更多努力与时间,我的成绩一直很好,这也让父母在辛苦付出的同时感到了一丝慰藉。
五年的小学生涯很快结束。升初中时,凡是家里有点门路的总是想法让孩子到镇上的一中去上。然而,我的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对上学一窍不懂,更没有任何能够帮得上的亲戚。虽然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但我却上了邻村一所简陋又缺少教师的初中。虽然很多小学同学都去了一中,但我却十分感激我的父母能够让我继续读书。
初中时的班主任宋老师对我格外关照。还记得我生病了,宋老师带我去拿药,他时常把我的作文当范文来读。教英语的王老师尽管是一位代课老师,却对工作格外认真负责。记得一次期中考试,我英语所有题目都答对了。王老师却故意把一道主观题扣了2分,我只得了98分。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也不敢问老师(当时的学生都很惧怕老师,不敢顶撞老师),明明我这一个句子没有错误,为什么要扣掉2分呢?后来听班主任老师说,王老师怕你骄傲自满。宋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啊!
虽然成绩优异,初中三年父亲一直想要阻扰我上学,认为女孩家只要认自己名字就行了,不用上那么高。那时家里又娶了嫂子,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我只花钱不挣钱,每年需要一笔不小的学费和生活费,当时的我因为坚持要上学,自我感觉在家里是抬不起头的。
很庆幸求学路上,母亲、哥哥、姐姐们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母亲虽大字不识,但却非常支持我上学,还为此和父亲争吵了无数次,最终父亲还是默许了让我继续上学。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我想尽一切办法为家里减少负担。衣服穿两个姐姐穿小的,练习本从来都是正反两面来回用。
初中因为要早读,当时家里没有钟表,不知道什么时间该起床上学,我常常是三更半夜就起床。当时的我为了能够早点到校,在漆黑的夜里看不见脚下的路,辨不清方向,但我却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常常是因为起得太早,往往要在校门口等一两个小时。
或许是我为了上学而不顾一切的倔劲,让家里人都开始支持我走求学的道路。二姐把她定亲时彩礼中的一块手表送给了我,告诉我要按时上学,更要保证睡眠,有个好身体。
初中三年不住校,从家里到学校三里多地,我每天往返六趟。放学了,为了帮助家人减轻负担,常常是背着书包直接去田里干活。在苦难中成长,我学会了坚强,让我更加坚定了求学的道路,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与苦难中坚守梦想。
在认真负责的老师的教导下、在母亲、哥哥与姐姐们的支持下,我从没有因未在更好的一中就读而自卑过,反而觉得无比庆幸来到这个学校。当时这个初中在中招考试时,能考上县一、二中的,简直凤毛麟角。当时考不上高中,复读的特别多,高中招收的指标又少,考上重点高中实属不易。比我高一届的一个女生考上了县二中,这给了我很大鼓舞。当时学习差不多的就想上滑师,早点就业。而我却在初一便坚定了上高中、上大学的梦想。
有心人,天不负。中招考试,我的分高出县一中二十多分,但为了能确保有高中上,我还是把志愿填成了更有把握的二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之后,我的哥哥骑着自行车载着我骑行三四十里路送我到了高中。住校之后,哥哥还数次骑车到学校给我送钱、衣服、粮食等等,然后把粮食换成饭票。
非常感谢哥哥对我的付出与支持。他一次次叮嘱我安心学习,不要担心家里,家里的农活他能扛起来,在家人的支持、梦想的激励下,我不舍昼夜地刻苦学习,希望能够圆自己的大学梦。
当时高考竞争特别激烈,一个班应届生考上大学的只有寥寥几个。我们班里只考上3个,两个是体育特长生。我虽然依旧刻苦学习,但还是落榜了。如果选择复读的话,需要到校外培训机构交高额的培训费,依据家里的条件自然不允许。面对家人的失望、自己的失落,我苦苦思考之后还是妥协于家中的贫困,最终选择了师范。
虽然距离上大学的梦想越来越远,但我时刻也安慰自己,比起同村一起求学的那个君,我还算是幸运的。她的家人并没有给她上师范的机会,而是早早回家结婚务农了。
上师范期间,我与那些复读后最终上了大学的同学聚在一起时,时常心里也难过得隐隐作痛,我曾经的梦想在别人身上实现了,而我却还是向现实妥协,成了一个务实且别无选择的人。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现实,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会有结果。当无法实现梦想时,至少我成了一名教师,能够培养更多的孩子成就自己的梦想,我时刻这样安慰无法圆大学梦的自己。
一直以来,没有上大学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痛,一个心结。或许是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而深深埋下了遗憾,在将要成家的年纪,我把这种遗憾变成了一种找寻伴侣的条件。想着虽然我没有上大学,至少找个大学生也算是靠近了这个梦想吧。参加工作以后,越来越成熟的我开始用更积极的心态去弥补自己求学路上的遗憾。我先通过成人高招,去河师大进修学习三年,取到了专科文凭,后又自学本科,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
回首求学路,路漫漫而我上下求索。这条路充满了苦难、挫折与磨砺,有意气风发的时刻也有自卑挫败的时刻,但这都是我人生的历练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段曲折的求学路,让我无比感慨:如今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窗明几净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课程设置,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九年义务免费教育。无论是生于贫困还是生于富足,再也不会有学生像当年的我一样为了能够上学而苦苦挣扎。国家对贫困学生进行教育资助,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还免费发放营养餐。我常常与学生分享我的求学路,希望他们能够从我身上感受到自身的幸福,也希望他们能够从我这段艰苦的求学路中汲取动力,找准方向。
如今,我教出的学生很多都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了硕士、博士,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我的儿子也马上要读博了,我很自豪,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如今我没有实现的梦想在我的学生、孩子身上变成了现实。我愿历尽千帆、与时俱进,教育更多的孩子能够成就梦想不留遗憾!
作者简介:
郑淑霞,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中心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滑县学术技术带头人,滑县优秀教师。平时潜心教书、静心育人,闲暇时喜欢阅读,偶尔玩弄一下笔墨。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