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平专栏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摘要:受疫情所困,遇到双休日、节假日,经常回到农村老家享受休闲日子。 出去走走,走走那熟悉又陌生的乡间小路,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 晴空万里,远处横亘着黛青色的云台山…… |
受疫情所困,遇到双休日、节假日,经常回到农村老家享受休闲日子。
出去走走,走走那熟悉又陌生的乡间小路,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
晴空万里,远处横亘着黛青色的云台山,眼前平铺着绿毯似的麦田。
走进熟悉的乡间小路,用眼光抚摸那熟悉的沟沟坎坎。那条长沟内,沟畔逮蚂蚱挖蚯蚓,沟内逮鱼捉虾;那道长堤上,捕鸣蝉捉柳牛逮花豆娘;那条缠绵不尽的大沙河里,游泳、捡鸭蛋、逮螃蟹、抓野鱼……昔日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尽兴玩耍的画面,一幅幅浮现在眼前。逝去的日子里,记忆着幼稚、欢快、惆怅、成长,留下多少难忘的印痕。
那道最显眼的长堤如今变成了旅游观光大道。道路一分为二,北侧是一条现代化的赛车道,两旁遍植名花贵树,隔不远就有一处休闲亭。大爷大妈,农夫农妇,骑行旅游爱好者,在休闲亭悠然闲侃。奔流不息的大沙河环绕着长堤,长堤下一处鱼塘内,几只惹眼的白鹅在晒太阳。
优美的大堤环境吸引了无数游人。每到夏季晚上,大堤上灯火齐明,人流如织,闲不住的农村人趁机做起了生意。道路两旁满是小摊小贩,吃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给单调的夜色增添了无限繁华。
一阵微风拂来,带来一股特有的花草气息。麦浪翻滚,麦苗已经拔节抽穗。熟悉的麦田里留下多少青春气息和心血汗水,冬季施肥,春季浇灌,夏季冒着酷暑收割……农村的土地啊,磨练出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大桥边那片麦田,曾经是我家承包的果园。那熟悉的五月仙桃、雪花梨、国光果、珠光果、黄杏、红榴,那熟悉的土围墙木栅栏灰瓦房,如一幅幅古典的图画,在眼前恍然重现。缺乏科技指导的年代,果农们全凭勤劳和热情培育果树。每到果实成熟季,结出的果实质量参差不齐,好的装篓出卖,差的就近处理。果园里留下了我们几多欢喜几多愁!
一对夫妻在给麦苗浇水,管状的喷水器取代了传统的浇灌方式,把水均匀地洒向四方。地头一对尚且幼小的儿女在嬉闹,姐姐把一片饼干喂到弟弟嘴里,这情景是多么熟悉!
田间的土路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被硬化的水泥路。水泥路边,时不时现出几片用树枝围起的菜圃。朴实的村民不舍得浪费土地,到处留下了他们勤劳的印迹。
那片尽头是一道小堤的沙土地,曾经是我家的责任田,记得种的是花生。每到花生成熟季节,母亲总是拖儿带女来到这儿,一干一整天。松软的沙土地适合花生生长,把花生秧拔出,一嘟噜一嘟噜白花花的花生跟着跳出土壤。母亲坐在一堆花生秧上,用手把一嘟噜一嘟噜花生撸下来。我们嬉闹着帮忙,其实帮不了啥忙,主要是偷吃。生花生营养水分充足,偷吃了带着泥土气息的生花生,就是到了晌午也不觉得饿。
大沙河北边的砖窑已消失不见,残留下一座高大的烟囱,孤独地直指苍天。艰难的岁月,为了赚几个钱继续求学,暑假曾在那儿拉砖,挥汗如雨的情景,记忆犹新。
砖窑附近曾是我们的西瓜地,到了瓜熟季节,我和堂妹在此看瓜。坐在木头搭建的简易瓜棚里,欢笑着,嬉闹着,碧绿油亮的西瓜陪伴着我们。年少不知劳作苦,幼小的西瓜苗经过怎样的经历,才长成如今的模样,我们无需知道,我们只须享受西瓜成熟后的美好风光。
和邻村交界的一道堤坝上,几辆三轮车在穿梭奔忙,加固增高堤坝。汛期即将来临,去年的洪涝灾害记忆犹新,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忙着卸土的村民,背景是蓬蓬勃勃生长的白杨垂柳,组成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回望村庄,机器轰鸣,青砖堆列街道两旁,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造正在进行。乡村振兴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正在党委政府的指挥下,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变为现实。
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就像幼儿投进母亲的怀抱那般亲切。家乡,我的土地我的根!
作者简介:
李喜平,供职于河南省修武县竹林小学。中共党员。河南省作文大赛优秀辅导教师,河南省示范课一等奖获得者。喜欢唱歌、写诗、旅游,人生座右铭:转变了自己,就转变了一切。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