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刘新芳:父亲的手艺

摘要:我的父亲是我们这一带远近闻名的理发师。他从16岁开始学剃头,到现在依然在哥哥的理发店帮忙,已经干了60年光景了。60年的时间,理发店几经搬迁,现在成了“老字号”门面店。……

  我的父亲是我们这一带远近闻名的理发师。他从16岁开始学剃头,到现在依然在哥哥的理发店帮忙,已经干了60年光景了。60年的时间,理发店几经搬迁,现在成了“老字号”门面店。

  听我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计,才学了理发。不过,学技艺并没有正式拜师学艺,完全是自己摸索、实践,自学成才的。

  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生产队。父亲农忙时去地里干农活挣工分,农闲时就在村里给人理发。那时候大队给社员发理发票,社员凭票理发。父亲剃一个头挣2分,理一个发挣2分半,一天下来能挣30多工分,比一个壮劳力都挣得多。

微信图片_20220607150732

  我记忆中的理发店先后搬迁了四次。最初的记忆是在我们村唱戏的大礼堂的门面房。有两间屋子那么大,正中间放两把木质理发座椅。座椅前挂着一面镜子,镜子前放着一张桌子,摆放着一些理发工具。旁边放着两条长板凳供顾客坐。屋内摆设很简陋,但屋子里人气儿很足。凳子上常坐着等候的顾客,要么手里拿一份报纸等候打发时间,要么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天。父亲一会儿拿着电推子“嗡嗡”地推着,一会拿着剪刀“嚓嚓”地剪着,挨到谁了自然会叫他一声。

  那时候,理发店很少。由于父亲手艺高,做活精细,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来。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一进入腊月,店里的生意就特别好。早上5点就有人来敲门叫唤理发了,刚一开门,呼啦啦就坐满了一屋的人。父亲就开始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连吃饭都是匆匆扒拉几口,就又忙活起来了。为的就是不让外村的人等候太长的时间或者摸黑回家。晚上熬到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

  尽管店里顾客爆满,父亲依旧一丝不苟地精细地做活。有性急的顾客大声嚷了一句:“刘师傅,人这么多,别恁细发了,多理几个头,害怕钱咬手哩!”父亲转身回了一句:“我不能为挣钱,把店里的门事坏了,丢了手艺!”还有一些耍小聪明的人,一不注意就投机钻空把头洗了,等座椅上的顾客刚一起身,就一屁股坐在理发座椅上把位占位。

  耿直的父亲可看不下去了,气愤地说:“还没挨到你,你一边等着去,都跟你一样插队,我把顾客得罪完了。”说的那个人脸红脖子粗,悻悻地坐到角落里等候。父亲没少因为耿直的脾气得罪顾客,可大多数顾客都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容忍了他说话的语气。再说,父亲说的话句句在理儿啊!

  父亲理发技艺精湛,尤其他的剃头功夫,练得是炉火纯青。你看,“哗啦”一声,他将一条白围步迅速展开,披在顾客的身上,把脸盆架子放在座椅前,然后端来一盆温开水,让顾客低头,开始洗头。手掌从头前转到脑后,从脑后再转到头前,几个来回后,头皮就浸透了。父亲拿出剃刀,在荡刀布上“噌噌”磨了两下,找准头顶的旋儿,就开刀了。

  只听“嗞——嗞”两下,剃刀就“开辟”出二指宽的“光面”。父亲手腕轻轻划过,毛发一撮一撮飘落在地上。剃刀在父亲的手中游刃有余。那动作轻巧连贯,一气呵成。两三分钟的功夫,就会看到一个油光铮亮的“大光头”。有些比较讲究点的顾客,还会来一个全套功夫,理发、刮脸、打眼、掏耳。

微信图片_20220607150735

  打眼时,父亲取出一根泡在酒精里的银制圆棒,在眼皮上轻轻一点,然后一手撑开眼皮,一手捏着小圆棒轻轻在眼中打圈,那力度轻、稳,恰到好处。一套流程下来,顾客顿感神清气爽,浑身轻松,连声赞叹:“真得劲!刘师傅技术高啊!”

  倘若走进来一个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壮汉,只要在父亲的座椅一坐,起身时完全变了模样。父亲的刮脸也是一绝活。烫一条热毛巾,在手掌上一挽,折叠成条状,然后敷在壮汉脸上。敷上一会儿,手执剃刀从额头到两颊,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咙。剃刀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壮汉脸上渐渐露出白净的肤色。经过父亲一番洗、剪、推、吹工艺之后,壮汉整个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与之前来时判若两人。父亲常这样形容:“走进来一个黑面包公,走出来一个白面书生”。

  父亲不仅技艺娴熟,还能跟着时代的潮流理出时尚的发型。他经常到市里的国营理发店偷偷学艺。他说只要到市里的环城特级美发厅里去理个发,技艺就学到手了。回到店里就开始展示他的“手上功夫”。80年代,发型引领潮流,街上流行“爆炸头”。父亲开始用电夹子给人烫头。走在街上,一个个青年男女顶着个蘑菇云,后面留着扫把似的尾巴;再后来,又流行大波浪、螺旋卷,短发风,父亲的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换着。

  在这不断变换的潮流发型中,我经常给父亲当“实验品”试验成功后,还得为他“做广告”。记得我8岁时,父亲从市里学习蒸汽烫回来,想“试验成功”后再在店里推行。当时我死活都不肯。父亲就“贿赂”我,给我5毛钱酬劳,我才答应了下来。于是,我捏着鼻子,闻着呛人的冷烫精味道,忍受着夹头发的阵痛,顶着十多斤的夹子、管子,如同受刑一般。可为了5毛钱的诱惑,只好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两个小时的“加工”,向镜子望去,我的头发像羊羔毛一样卷了。

  第二天,走在街上,好多人都叫我“小洋妞”。我发现人们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毕竟那年代,烫头还不被世俗的人们所接受。当然,我也成了宣传的“活广告”。一些赶时髦的大姐、大嫂纷纷加入了赶时髦的行列。我非常钟情父亲给我理的两种发型。一种是齐耳短发,显得我文静清秀。一种是“高刘海儿”。将刘海吹得高高的,再用发胶定型,撒上彩色小亮片。我至今还保留着这两张照片。

  父亲精湛的手艺得以传承。在父亲手把手的传授下,哥哥继承父业,也练得一手好手艺。他做活的手艺绝不逊于父亲,他理发的精细、周到的服务、为人的厚道,被新一代人所赞赏。哥哥结婚后,又带动嫂嫂也加入理发行业。除了家门里的,父亲还把手艺传给了附近村子里的年轻人,带出了几十个徒弟,遍布城区的各个地方。

微信图片_20220607150738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发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今,发型在设计上更强调个性与定制。父亲的手艺虽然现在有些落伍,但经过几十年的打磨,沉淀下来的是手艺的精华,是现在的年轻理发师不能及的。

  看着父亲年龄大了,我们兄妹三人都劝他早点退休,可他呀,总是闲不住,一天不上班就觉得空虚,依然每天到哥哥的店里去帮忙。逢年过节,他依然是店里的“主力军”,忙前忙后,不舍得休息片刻。

  一个手艺,一个行当,就是一辈子。父亲用自己60年的坚守,把理发的精巧工艺与手艺人的满满诚意,展现给了他的顾客。他凭着一把手动推子、一条围布、一把木梳,白手起家,勤勤恳恳,吃苦耐劳,靠手艺吃饭,靠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家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607150741

  作者简介:

  刘新芳,河南省焦作龙源湖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年级教研组组长。焦作市优秀班主任。感言:做一名智慧、博学、善学的语文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