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悟 | 陈正正(博士后):天净沙秋思解读
摘要: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情感课,也是说理课。在进行诗词解读时,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作者都是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情感;在情感的创造中,描写景色的。 那么景色与情感是如何表现出…… |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情感课,也是说理课。在进行诗词解读时,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作者都是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情感;在情感的创造中,描写景色的。
那么景色与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叩问与深思了。
我们坚持的态度,还是一切从具体的文本入手。因为,我们跟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无法去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去窥探当时的景色;更无法让古人复活,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只有真实的语言文字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先从语言文字的本身入手,出思想、出形象与出情感。笔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文本解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词的上阙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词人连续描绘了九种景物,并且这些景物之间没有任何动词关联,纯粹是形容词+名词,这种定中搭配结构。名词本身,并没有过多地分析性;而形容词,最能体现事物的本身状态,因而可以作为解读词人情感的切入点。
(1)枯。《说文》:“槁也。从木古声。”我们可以对“枯”做一个同源词系联。?、枯、?、骷等为同源词,俱有干枯义。“古”是它们的共同词源意义。“?”从歺,是人的干枯;“枯”是树木的干枯;“?”是瓜果的干枯;“骷”是骨头的干枯。所以“枯”是一种时间久远,但是暂时没有死亡,却已经几乎没有丰润的状态。了解了“枯”的含义,我们便可得知,词中所谓的“枯藤”指的是藤已经时间很长没有水分的滋养与雨水的灌溉,疲乏而无力。
(2)老。与“考”同源,象人长发而依杖之形,或于顶部加一横曲线表长发。人所依杖形西周金文习作形,后又讹作匕。“老”本身的字形与特点,就是不直立,是一种弯曲无力的状态,毫无生机与活力。因此,词中的“老树”,是说树木时间已长,老态龙钟的形态。
(3)昏。《说文》:“日冥也。”黄昏字初文从日,从氏。或曰,氏为氐之本字,有止、下之意,日落即黄昏。“昏”是针对日落所说,是日落之后,光线不明,但是还没有进入彻底黑暗的状态。古人说“取妇于昏时”是“抢婚制”的文化传统。我们现在的“婚”也是从“昏”字分化而来。
分析完这些字词之后,我们便可以明了词人第一句所描绘的场景:干枯乏力的藤叶缠绕在已经东倒西歪的老树之上,模糊不清的光线下,乌鸦的阵阵鸣叫。整个状态就是:缺乏生机,缺少活力,给人一种沉重悲凉之感。而且乌鸦的鸣叫,从来都不是一种喜悦的关注;而是一种凄厉的哀鸣。它预示着死亡,暗含着悲凉,代表着凄婉。这点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印证,比如宋代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明代夏完淳的《卜算子·秋色到空闺》“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这体现出了我们古典诗词的极度魅力,即不需要动词,仅仅靠形容词本身的意象特征,和名词的相关选择,就足够揭示情感特征与情感要素。
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这句话稍显活力,这是因为水流的存在,才使词中有了一丝的生机。
(4)西风。西风是一种愁苦凄凉之风,它丝毫没有任何的温暖,相反却带着巨大的寒意。比如《临江仙·闺思》:“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又《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西方为肃杀之气,多为秋风萧瑟;与东方旭日东升,阳光普照截然不同。
(5)瘦。《说文》:“臞也。从疒叜声。”也写作“膄”。“瘦”是肥的反义词。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瘦”与“溲”为同源词。“溲”为小便。“瘦”有小的意思,所以组词为瘦小。“瘦”是人消瘦以后的统称。这里的意思可不是秋高马肥,当驰骋快意;而是秋风袭来,马儿瘦弱,无能为力的悲苦。
在荒凉废弃的古道之上,寒冷萧瑟的秋风,吹打着骨瘦如柴的马儿。暗含着极度凄凉和悲苦之感。
(6)断。初文同绝,从刀,从糸,会以刀断丝意。后又追加义符斤,孳乳为斷。今简作断。用同义词辨析的方法,更能看出“断”的词义特点。《说文》:“折,断也。”“但是“折”“断”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折”多指草木和草木植物的折断,但大部分都是内力作用导致的,而且很多还是藕断丝连的,如《广韵》:“折,断而犹连也。”。然而“断”是很明显是外力的作用,用器物将事物截断,一截为二(字形的斤也反映这一特点)。“断”的程度是非常深的,动作亦非常猛烈,并不是温和的。比如“断发文身”,就是直接将头发斩断;再如“断章取义”是将文章的一部分截断为己所用。
“肠”在古代不仅指生理器官,更是思念与情绪的所指。如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如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当一个人的情绪与思绪,都被一刀斩断,那是多么的悲苦与无力?
(7)涯。“崖”是山之边,“涯”是水之边,“捱”是靠近沾边。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风景区“天涯海角”,它的位置并不在中原区的繁华热闹地点。因此,词中的“天涯”说明这个年轻人已经被流放到最边缘,最偏僻,人迹罕至的环境了。
词中描绘的环境,是一种秋郊西照的萧瑟环境,更是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没有归宿,不知去处的悲凉状态。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主人公的惆怅感伤的情怀,与凄凉苦楚的心态。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虽写皆写景色,但这些景语都是情语,而“枯”“老”“昏”“瘦”等字眼让本身就悲凉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巧妙地将人的悲苦无奈与无能为力抒发到极致。
对待孤存的文本本身:我们看景色时,要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景色本身的;我们品感情时,要考察作者是如何刻画感情的;然后才能进一步分析,景色与感情的互动一致性。而对于情与景的解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本身,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作者简介:
陈正正,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古汉字研究所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在《汉语史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语言与翻译》《理论月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汉字基础与常见使用问题辨析》等书,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多项。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