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专栏 | 百炼钢 绕指柔
摘要:百炼钢绕指柔 近来,和读初一的儿子一起读毛主席诗词。重温经典,感慨良多。人到中年的我,从中不仅读到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也读到一个柔肠百转的凡人。 一、过眼滔滔云共雾…… |
百炼钢 绕指柔
近来,和读初一的儿子一起读毛主席诗词。重温经典,感慨良多。人到中年的我,从中不仅读到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也读到一个柔肠百转的凡人。
一、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以前对这首《贺新郎·别友》不太熟悉,这次儿子使用的大红封面的《毛主席诗词》的版本里,这首词赫然在书的第一篇。因为有点长,也不太好懂,儿子背诵有点畏惧心理,于是我和他一起读,在和他一起疏通文句了解背景和鉴赏学习的过程里对这首词越发喜爱起来。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词写于1923年,主席离开长沙经上海赴广州,《别友》又名为《赠杨开慧》。诗人借着和妻子分别挥手的一瞬间,用文字把内心的离愁别绪,化为永恒的惦念和温柔的倾诉,体现了旧式文人的风雅。属古人所谓“闺情艳语”的悄悄话,但悄悄话最真,最诚,最温情缱绻。
所以词里有夫妻日常的“知误会前番书语”,也有借古典的“横塘半天残月”的凄清意境表达别后孤寂,最让我动容的是“算人间知己吾与汝”的深情告白。开慧那样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本来有优渥的家境,富足安宁的生活,因为爱上本是父亲得意门生的润之哥哥,和他志同道合一起投身革命事业,乃至最后献出年仅28岁的生命,他们两个人的相知相爱真的是建立在三观契合的基础上,为共同的理想并肩战斗。所以诗人热切的告白,只有开慧是自己的知己。“知己”一词,道尽夫妻间最高境界:理解信任,亲密相依。
而后来1930年,和离家在外革命的诗人一年多失去联系后,因为是毛泽东的妻子,开慧被当局逮捕。狡诈的敌人又把杨开慧请进有新闻记者在场的客厅诱骗说,只要她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如此义无反顾,杨开慧真的是诗人当之无愧的知己。
即使当时不会预料日后开慧会用生命支持自己的革命工作,润之还是坚信开慧是自己的人间知己。那,是夫妻间最坚贞不渝的默契。他无条件地信赖她,她也值得他完全的信赖。
诗人远行写下此诗时,开慧刚生过孩子还在坐月子,他的润之哥哥就要远赴广州去从事革命工作。这样的分别,真的是“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说女孩子,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种生活。而开慧摒弃了他杨家小姐的安逸富足,选择了一条艰辛坎坷的路。从富家千金到带着三个孩子辗转颠沛乃至坐牢,再到舍身取义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开慧的人生真如她自己所言“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得一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体谅;开慧懂得他的选择,支持他的事业;理解他的大爱抱负,体谅他的不能耳鬓厮磨朝朝暮暮。即使一个人天涯孤旅的断肠,开慧也因为心怀天下的格局,和两情长久的坚贞而甘之如饴!这样的爱情,超越了寻常小儿女的缠绵缱绻和患得患失,更加光芒万丈刻骨铭心!
二、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直觉得毛主席那样胸中有丘壑,立马镇山河的人,应该一直都是热血澎湃斗志昂扬。所以读到他的《虞美人·枕上》这首缠绵悱恻的词时候我先是有点惊讶然后更多是感动。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虞美人》极尽婉约缠绵,写于1921年夏天,比前面那首《贺新郎·别友》更早两年。而开慧和主席1920年冬天刚刚结婚,还在新婚燕尔之中就要离别爱妻,这其间的愁情写得更深婉动人更不加矫饰。七年相识,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终成眷属。据资料记载,开慧携行李入住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毛泽东宿舍,当晚,花六元银元办一桌宴席招待至亲好友。开慧喜悦满足的说,“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一个爱人”,“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如此情深待他的女子,新婚离别会有多少相思?
他辗转难眠,对着残月黯然神伤,心上眼前全是离人身影,此时的他像极了一个个普通平凡的我们。他也有这样彻骨的相思,也有对人生世事的幻灭感,也有这样一个寂寞难眠的夜晚无心其他满腔相思,只好起坐数寒星让自己内心翻江倒海,让自己索性抛开“百念”而心头只有离人身影挥之不去。万念成灰百无聊赖之中,只有爱人家人能够慰藉自己,而那个人还不能在身边,只能在如钩残月里想念她的笑靥,只能在泪眼婆娑中回忆往昔的温存。
这时的主席,是一个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如我们芸芸众生一样有幻灭无助,有脆弱纠结,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许是这首词写于早年,保留了很多可贵的少年纯真;也许是那个时刻浮上他心头的就是寻常儿女的万般柔情。其情也纯,其语也切。虽然他后来给李淑一的信里说这首词不好,也许是觉得这里面的情感过于低沉吧,但我觉得这类文字因为少见而更可贵,也是我们最能瞥见伟人背后凡人模样的文字。
金戈铁马是他,儿女柔情也是他;叱咤风云是他,黯然伤神也是他;经天纬地是他,缱绻缠绵也是他,百炼成钢是他,彷徨迷茫也是他。这样才真实而立体,这样才是人性的多元圆满。
毛主席诗词很少言愁,但血肉之躯岂能无愁?或许,是独特的历练,让这位伟人看淡了让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哀苦吧。他需要泰山崩于前而风云不改的从容淡定。他需要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他让我们看惯了他的大智大勇大爱大恨。所以,他好似神一般的存在,神一般无所不能。但他也有万念成灰时的忧伤,也有枕上相思刻的泪水,也有壮志豪情后午夜梦回的茫然,还有辗转难眠的满腹心事。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革命家,是一个情感细腻的文人,也是一个牵挂爱人的丈夫。这样的他才更真实可亲,让我们仰望的同时,也可以亲近。
一往无前是人生,改天换地是人生,柔情宛转也是人生,离愁万千也是人生,敏锐的感受离愁分明又是对生命的珍视,对人性的尊重。
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这几首写到开慧的诗词里知名度最高最广为传唱的了吧。李淑一是开慧的中学同学,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教师。当年经开慧介绍认识了革命先驱柳直荀,24 岁与柳直荀结婚。李淑一是诗人,也是主席和开慧共同的朋友。他的丈夫1932年离家从事革命工作,被迫害致死时候,她一直不知道,一个人在家教书养育孩子。1933夏的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了《菩萨蛮·惊梦》一词:“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一九五七年春节时期,李淑一写信将此诗赠与毛泽东,毛泽东因此而写下了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1930年开慧牺牲,当时从报纸得知开慧因不愿意和自己脱离关系而被杀害之后,毛主席十分悲痛,当即写信给杨家亲属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新婚后的短暂离愁是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而如今爱妻因自己而被敌人杀害,自己不能伸手援助也不能亲临致哀。这种生离死别之苦,天人永隔之憾,压在诗人内心该有多少重伤痛?但是当时诗人却始终没有留下一首诗词来悼亡。直到27年之后,他才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痛心一语:“我失骄杨君失柳,多少悲欲说还休”,多少憾意难平呀?
毛主席把无尽哀思化作浪漫想象,想象着杨柳二人的英灵飞向天宫,嫦娥仙子为忠魂起舞,吴刚也捧出美酒款待。他们在仙界念念不忘的是人间冷暖。主席在词里对爱妻说这个你为之献出年轻生命的人间现在已经降龙伏虎,你可以为如今的胜利热泪纷飞了,以后再没有豺狼当道,再没有凶残杀戮,再没有如你一般如花生命被戕害。你可以含笑九泉,也可以月宫俯瞰人间了。虽然这个世界换了颜色,可是你不能与我一起并肩同行了,我永远失去了我的骄杨!此间感情深沉内敛,不再肝肠寸断地诉说相思之苦,离别之悲,而是超越人间苦难让英灵在仙界飞升。据说主席写过这诗句后,友人章士钊请教毛泽东词中“骄杨”作何解释为何不用女子的“娇”?毛泽东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是呀,风华正茂的开慧!天之骄子的开慧!女中豪杰的开慧!大智大勇的开慧,堪称一个骄字!这个“骄杨”,像太阳,光芒四射,永远照耀着她爱的人。
“我失骄杨君失柳”。也许相比前期诗里新婚离别的愁情节制深婉了许多。那些说出来的,总是比较轻浅的忧伤,而失去骄杨的痛太深太重,只能堆积在内心,只好让时间去抚平,平时不忍去碰触,更难以用语言去表达。痛定才能思痛,写诗悼亡是需要在痛定之后的吧,而当时失去挚爱的痛,百身莫赎的愧。可能一直如巨石压在他的心上,让他艰于呼吸视听,难以援笔成文吧。而多年之后,面对李淑一女士的赠诗和来信,他才发出心底的喟叹与哀思。也许多年时光的疗伤,直到那时,那些在心底蛰居已久的伤痛,才慢慢的在岁月里风干结痂,发出幽幽的光芒。一句“我失骄杨”,那种永失我爱的哀思缅怀,经过时间的洗礼,有了平静而撼人心魄的力量。
新婚别离时直言“百念灰烬,剩有离人影”,在心头挥之不去,是青年夫妻缠绵热烈的爱;年轻分离时热烈的告白“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是拥有志同道合的伴侣的幸福。那时候虽然言愁,虽然总是“热泪欲零还住”“不抛眼泪也无由”。但那时候有泪可落,有情可寄,拥有着才牵挂着、忧伤着。那种离愁别绪当时断肠,日后回味起来却别有一番温情。而永失我爱的伤,却是一种不再有眼泪不再有希望的极致悲凉。情到深处总无言,轻轻一句却让人黯然销魂。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三首与开慧有关的诗,从拥有到失去,从愁肠百结到不言伤痛,知己从人间到了重霄九。也许,在他心里,她一直都在。
作者简介:
王芳,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最老的80后,执教于三尺讲堂,心怀诗和远方,曾经独坐幽篁闲吟风月,而今荆钗在鬟依旧向往旖旎繁花,布裙在身依旧不失纯真梦想,唯愿在桃李含笑中笔耕岁月情长,在柴米油盐里拾取爱与美的微光。有作品入选《师墨飘香》《师兴旷远》。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