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悟 | 谭延北:有声有色出意境
摘要:有声有色出意境 ——教学古诗《村居》 所有的语文教学专家都主张在古诗教学中老师不要做过多的分析,而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并体会诗的意境美,怎么才能做到呢? 最近我在学习超…… |
有声有色出意境
——教学古诗《村居》
所有的语文教学专家都主张在古诗教学中老师不要做过多的分析,而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并体会诗的意境美,怎么才能做到呢?
最近我在学习超强大脑卢菲菲的记忆之法,知道了要想从文字中看到画面,需要赋予文字描述的事物颜色、动作、语言等,越清晰画面感越强。古诗文字少而意境深远,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试一试呢?我决定从诗中描述的景物入手,试上一试。
板书完题目,我提出问题:“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所作,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呢?请用诗中的文字回答。”
在经过一番交流后,师生达成共识,诗中共写到了7种景物,分别是草、莺、堤、杨柳、春烟、东风和纸鸢。我根据事物特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比如用绿粉笔写了“草”字,用黄粉笔写了“莺”字)把这几个词写在了黑板相应的位置上。
我继续发问:“小草和黄莺都在干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能说出小草在生长,黄莺在飞,当我把“长”和“飞”分别写在“草”和“莺”后面时,学生也就明白了“长”和“飞”意思。接着,我要求学生想象什么样的草在怎样地生长,什么样的黄莺在怎样地飞舞。
这个活动一方面是训练学生将句子说具体的能力(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园地五的训练重点),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第一个学生说道:“绿油油的小草在慢慢地生长,美丽的黄莺在自由自在地飞舞。”其他学生形容小草的有“绿色的、快快地”等词,形容黄莺有“黄色的、可爱的、高雅地”等词。
我发现学生说的这些词还不够具象化和形象化,于是提示学生可以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小草叶子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时会不会很吃力,黄莺美丽在哪?是羽毛吗?羽毛柔软吗?它们在飞的时候会不会发出叫声,叫声清脆悦耳吗?它们会不会和其他的黄莺说话呢?会说些什么呢?它们飞的动作是什么样的?会不会跳一些舞蹈?……
当我提示完这些,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很受触动,也在动脑子想象了,但却没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想象。
我猜测是因为我一股脑提示这么多,学生大脑里词句的积累量还达不到。不过,学好语文就得积累语言,我要用我的示范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
我临场发挥,分别扮演“小草”和“黄莺”,声情并茂,用不同的表情、动作和音色说:“我是努力向上生长的小草,我有很多小伙伴。我在黑乎乎的泥土里睡了好久,忽然,我隐隐约约听到黄莺姐姐的歌声,于是挺直了身子,和其他小伙伴手拉手一个劲地往上钻。一天,两天,三天,我终于探出了我的小脑袋。啊!太美了!我看见黄莺姐姐展开翅膀,从这棵杨柳上轻盈地飞到那棵杨柳上,边飞边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我大声向黄莺姐姐问好。”
我换了一种音色,继续说道:“我是一只热爱唱歌跳舞的黄莺,我有着金黄金黄的柔软羽毛……”说到这,我看到很多孩子眼里放光,面带笑容,我知道时机成熟了,“接下来,请你们同桌两人结合,一个是黄莺,一个是小草,开始对话吧。”大部分学生兴致勃勃,课堂学习氛围好。
等大家安静下来,我接着渲染气氛,“这么生动美好的画面,河堤上的杨柳也看到了,它们又在干什么呢?第二句中有一个动词表明了杨柳和河堤之间的互动,哪一个呢?”很多学生脱口而出“拂”字。
“杨柳为什么会拂过河堤呢?”
“有风!”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肯定的笑容。
“这句诗里有一个字写出了杨柳在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的动作,哪一个字?”
学生陷入了沉思,我静静地等待,我相信学生一定能找出来。
“是‘醉’字吗?”有个男生小声说。
其他学生听到了,纷纷表示是“醉”字。
“杨柳摇摇摆摆,真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大家找得很正确。但是,杨柳是醉酒吗?它是因为什么醉了呢?看谁能找出答案。”我接着启发。
当学生找到“春烟”又误认为是“春天的烟雾”时,我出示一张朦朦胧胧的河堤杨柳图,解释这里的“春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河边的水汽,不过也有学者理解为村子里居民做饭时的炊烟,我的理解是代指这里一切的春景。我这样给出不同的解释意在向学生传达出对有些古诗的某些地方的理解并不是固定的,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和自己的认知去理解。
“字典上的‘醉’有多种意思,这里的 ‘醉’该怎样理解呢?”当我出示字典上 “醉”的释义图片时,学生们异口同声选择第二种解释,即“沉迷;过分爱好”。
“杨柳沉醉在美景中,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你能边做沉醉的动作边体会吗?”这次我没有要求学生说出来,而是让他们闭上眼睛左右摇晃身体静静地体会。
经过以上层层的启发,学生体会到“醉”字用得真妙,当一起朗读这两句诗时,几乎每个孩子都兴奋得不得了!不用我提示,真地读出了自己想要的味道。虽然不整齐,但朗读要的就是个性,当学生真正带着真感情去朗读,还有什么优劣之分呢?
这堂课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古诗教学的乐趣。学生不仅训练了想象力,还练习了怎样把想象的画面说得具体生动。
更重要的是,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赋予平面的文字以声音、色彩、语言和动作等,就能将枯燥的二维文字空间变成鲜活的三维动画空间,如此,古诗言简意赅的文字背后所营造的深远意境才能被学生体会到,进而让他们爱上古诗,爱上这样的中国文字!
作者简介:
谭延北,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领航学校南校区语文教师。曾获第十三届郑州教育博客大赛学习品读类优秀团体奖,郑州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她喜欢带着孩子们阅读、写作和绘画,相信读写绘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