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玲专栏 | 大伯的诗和远方
摘要:大伯的诗和远方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中原大地的普通小村子,人们过着勉强温饱的农耕生活。一个普通农民,一个赤脚医生,一个旅行者,一个业余编剧,集这么多角色于一身的就是…… |
大伯的诗和远方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中原大地的普通小村子,人们过着勉强温饱的农耕生活。一个普通农民,一个赤脚医生,一个旅行者,一个业余编剧,集这么多角色于一身的就是我的大伯。他和爷爷奶奶、叔叔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小村子。
爷爷奶奶都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日子。家里有五个男孩一个女孩。由于太过艰辛,把老二送给了不远村子一户没有孩子的富裕人家。
老二就是我的父亲。父亲是在十五六岁时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抗拒承认自己的亲生父母。愧疚的爷爷奶奶经常把难得的好东西给我们送来。时间久了,父亲也理解了爷爷奶奶的苦衷。
从我有记忆起,每逢过年都要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所有的亲戚里我最喜欢去奶奶家了,一是奶奶做的饭很好吃,二是可以在大伯屋里看书。现在想想还应该有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吧。
大伯个子不高,胖胖的,很幽默健谈,眼睛不大经常带着笑意。由于家里孩子多日子苦,大伯年轻时没有成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院子里。爷爷奶奶住在南边的大屋子,大伯住在北边的临街小屋。
屋子矮矮的,门也很小,但所有物件摆放整齐。在大伯自制的高高书架上摆放有很多医学书籍和文学书籍。《红岩》、《四世同堂》、《穆斯林的葬礼》等名著我拿回家细读过后才恋恋不舍给大伯送回去。这些书都是大伯的宝贝,不能不还的。
大伯常对我们小辈说要多读书,人没有文化思想境界就低,博览群书方能内心强大。还叮嘱我再没钱也要多买书。
1988年我师范毕业后在离奶奶家不太远的乡中教学。我常往他们村子里看望奶奶,还有一个诱惑就是去看大伯的相册,不断更新的相册。相册里有很多张一寸二寸或四寸的黑白照片。有美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有神秘的乐山大佛,有峨眉山的一线天。大伯看着照片,讲他到过的山川河流和游历中的故事。他的眼里闪着光,而我满是羡慕。那些照片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使我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
大伯是穷游天下,能省则省。大伯到过很多地方,甚至到过中缅边境。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他说人这短短的一生如果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老的时候会后悔的。
大伯是村子里的“另类”,是人们口中的“不靠谱”。在七八十年代,哪有那么多中国人出门旅游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哪有时间和金钱?
大伯和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一样,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但这,并不能抵挡大伯看世界的情怀。
大伯自幼聪明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太过贫穷,初中没有上完就回家种地,帮助父母照顾弟妹。他在农闲时跟着村里的一个老中医学习把脉看病。自己又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还到城里的医院跟着医生实习一段时间。他的医术逐渐提高,能治疗一般的疾病时,就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亲戚朋友看病他是不收一分钱的。村里人看病也是尽量的便宜,针灸拔罐不要钱。
大伯是大半年时间工作,两三个月时间出门游历。攒的钱花光了再回家。奶奶很生气,但也拗不过大伯,就由他去吧。
大伯年轻时算得上一个文艺青年,喜欢写作。他写有散文诗歌,还在一些杂志报刊上发表过。他写的剧本还被县里的剧团排成话剧,在舞台上演出。当时我对戏剧不感兴趣,没有看过他写的剧本。
大伯的人生观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现在想想,大伯年轻时没有成家,不光是因为家里条件差,还有大伯对女方的要求大概是有点高,没有中意之人就宁缺毋滥吧。
大伯在五十多岁时找了一个外地的老伴。她比大伯小十多岁,高高瘦瘦的,利索能干。她丈夫去世后和女儿生活。觉得大伯经济上还可以就搬来和大伯生活。
她和大伯过了几年,看着大伯身体越来越差就找个理由走了。大伯也不挽留,他不想拖累别人。
大伯无儿无女,晚年住在养老院。后来几个叔叔把他接回家,轮流照顾。我去看望他时,他言语含糊不清,说我工作忙不要跑来看他,要好好工作。可怜的大伯不到七十岁就去世了。
在所有堂兄妹中,我最像大伯,不谙人情世故,直率豁达,爱写点文字,向往外面的世界。
亲爱的大伯,这些年我生活虽不宽裕,但带孩子们去过很多地方,看过你看过的乐山大佛,到过你到过的丽江古城和澜沧江,在武夷山朱熹园拜谒过你崇拜的理学宗师。
锦绣河山,万家灯火,柔美的歌声飘过来: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在另一个美丽的国度,大伯你又在游历吧?像摩诘先生一样,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大伯,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作者简介:
孙秋玲,河南省修武县实验中学英语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学术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小小讲台演绎爱和责任,率真淡泊素描平凡人生。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