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婷专栏 | 立秋观荷

摘要:立秋观荷 好几天之前,就提前看立秋的时间。对于我这样的胖子来说,炎夏真的难耐。“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晒死牛。”很不幸,今年立秋是下午两点多——这意味着“秋老虎”……

立秋观荷

1

  好几天之前,就提前看立秋的时间。对于我这样的胖子来说,炎夏真的难耐。“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晒死牛。”很不幸,今年立秋是下午两点多——这意味着“秋老虎”将继续肆虐。

  还好还好!早上醒来竟没有炽烈的阳光,北阳台下是湿漉漉的马路和少许撑伞的人。我惬意享受习习凉风。

  一天倏忽而过。圈里有人踏秋,有人喝奶茶,有人晒红包,我,什么也没有,或者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心中牵念的,是那一池绿叶,或许,已是十万残荷?

  六点多,终于向着心中桃源进发。两行绿树,几点白鹭,我假装自己很会因材施教:“看,这就叫绿树村边合……”“妈妈,专心!!!”惨遭批判,好,目不斜视!

  缓缓拐弯,眼睛一瞥,似有薄刃,轻轻自心上片掉一层什么——目之所及,竟不见一片荷叶,有的只是大大、空空的两爿方塘。是荷塘改为他用,还是我这样笨笨磕磕的人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希望中的盛景?

  不知该怎么形容,失望的涟漪一圈圈扩大,孩子们倒不以为然:“妈,我饿了!”“我也饿了,啥花都不看了!”或许,看荷,赏花,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可是,我们一起看过的花,你们都忘了吗?我努力平复心情,开口了:“好啊,咱们往回走,讲点看花的故事吧——”

  “应该是2017年吧,我们骑着摩托车来看花,结果下雨了,我和你姐姐钻在雨衣里,冻的好惨!”

  “你们为啥不带我?”

  “你是小宝宝,哪儿敢淋雨?”

  “我好想回到小时候啊。”

  “大有大的好处啊。不用妈妈抱,自己就能看花呢。”

  “妈,这是几桥?”“算是五桥吧,这好像是高速公路桥,所以两边的引桥特别长,施工要求也更高。”

  “咱们以后能从这条新路上高速?”“是的。”

  ……其实有很多的怅然若失,很多的思而不得,萦绕心头,可是怎能煞风景地说给两个双眼盛满绿色的孩童?怎能让“希望而去 失望而归”的不如意让他人无辜承受?

2

  只有在这样静寂的夜,才敢释放属于我的寂寥吧。多少前尘往事,犹如清风,扑面而来——

  2014年,因着迎接二宝到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陪伴大宝。春天,郑汴洛三地转过,意犹未尽;盛夏,先去淅西路沿鹳河流域赏荷、看鸬鹚,再去省城,世纪欢乐园里走一遭,摩天轮、海盗船、极速升降,我小小的放纵一回,二十天后,二宝闪亮登场;九月底,携大宝和出生仅四十五天的二宝,游丹江大观苑;十月底,一家四口再出征。

  那一年,风清花好月正圆;那一年,回忆如钻,熠熠生辉;那一年,留下多少美好,让我时隔多年,仍甘之若饴。

  待到荷花烂漫时,我们又去观荷,这次是在离家十多里的郊外,2019年的六月。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不错的,只远远一望,所有美好、美丽、美景、美人一股脑涌上心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3

  其时,为霞尚满天。瑰丽的云霞,奇妙的光影,无风却有风韵的荷塘,阖家同游的安然与幸福,共同构成我的刹那,与永恒。

  我等了多少年,我走了多远的路,才与你重逢?相思之苦、乍见之欢、相宜之乐,涌动在心。我,我们,在镜头前留下了一张张笑脸。

  而今,又是两年。时光让我青丝变皓首,更让童稚成妙龄,大宝已高出我整整一头了。

  而今,仍是赏荷季,荷,已不再。

  虽有不舍与失落,可人总是要有信念,方有希望与勇气的吧?

  在河南老家连遭“涝”“疫”结合之苦,在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我能有赏荷的心情、时间与机会,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和幸福吗?何况,从新妇到慈母,从大宝到二胎,我有如此盛大的、丰富的有关荷的印记呢。

  人生有味是清欢。如我这般循规蹈矩、不解风情的女子,天上的云卷云舒,庭前的花开花落,与茫茫寰宇中的清风明月、赤日流萤,大千世界的风云跌宕、异域趣闻,泱泱华夏的强国伟业、奥运荣光,一并都成风景,都是旖旎,都归属于诗与远方。

  如今夜,蝉声沉落,星月隐匿,世间唯我独醒。“有花堪折直须折,若待无花直忆香。”信手翻翻微信记录,惊喜于多年前的图片依然保存完好。隔屏闻闻2019年的荷香,且让这一池碧玉菡萏,铺满我的梦境……

4

  作者简介:

  王艳婷,淅川县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向往的生活:携书卷与爱上路,踏花归去,马蹄依旧香。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