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国专栏 | 剃头师傅老张(小小说)
摘要:在农村,理发的,都习惯叫剃头的。 老张五十岁出头,四方脸白皙,浓眉大眼,高鼻梁,厚嘴唇。他脸上,除了眼角有些鱼尾纹之外,别的地方还真的找不到明显的皱纹,况且还有一头…… |
在农村,理发的,都习惯叫剃头的。
老张五十岁出头,四方脸白皙,浓眉大眼,高鼻梁,厚嘴唇。他脸上,除了眼角有些鱼尾纹之外,别的地方还真的找不到明显的皱纹,况且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放到哪里,说他四十岁左右,也有人相信。
人家到村里剃头,跟走亲戚差不多,大约每两个周来一次,一般在周末上午。老张骑着三轮车,拉着剃头用的家什,还带些瓜子糖块什么的。本来干的是脏活,他却穿的干干净净,即使裤脚上有一点儿尘土,也轻轻弹去,把最好的印象留给大家。
到了固定地点,老张开始忙活。他穿上白大褂,把盆架、木桌、椅子、炉子、煤块……一样样摆好,而且规规矩矩,然后去一户人家提水。此时此刻,理发的人陆续到来,叽叽喳喳的。
天热,一个妇女,抱着孩子,想给儿子推个光头。那孩子太小了,一坐在椅子上,还没有围上围裙,就吓哭了。老张见状,赶快拿出糖块,哄孩子说:“吃糖,一会就好了。”说着,他剥开糖块,放进了孩子嘴里。
孩子不闹了,老张抓紧时间理发,一会儿就用推子推好了,继而用海绵块把孩子头上、脖子里的头发渣子擦净。几个中年人,不急不躁,闲着唠嗑,想着等别人剃完自己再剃头。一个叫“牛蛋”的小伙子,像是有事去办,早早站在一旁等着。
老张见状,把塑料袋里的瓜子拿过去,放到几个中年人面前,说:“人多,你们嗑嗑瓜子,稍安勿躁。”他给牛蛋洗头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头上不仅有疮疤,还有虱子,忍不住说:“小伙子,该找对象了,怎么一点也不注意个人卫生?”
“没办法,厂子是个人的,条件不好,我们二十几个工友,挤在不大的一块地铺上,”牛蛋说,“为了生活,也只能这样了。”一个等着剃头的人听到后,跟着解释:“牛蛋爸妈都有病,全靠他一个人挣钱,初中毕业还不到一年,不容易啊!”
老张听后,想起了什么。他从三轮车车厢里找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一个药瓶,倒出一点粉末状的东西,抹在牛蛋的疮疤上,说:“这个药专治疮疤,你走的时候,用个小瓶再倒一点,估计抹两次就好了。”
牛蛋头上有虱子,别人自然顾忌。老张把给牛蛋用过的毛巾丢到一个备用盆里,泡在热水里。自己的白大褂呢?干脆脱下,把残留的头发渣子全部抖掉,然后换上另一件白大褂。
该给等着的人剃头了,没想到来了一个老头,疯疯癫癫的,也跟着凑热闹。大伙一看,是村里的刘二大爷,精神有点问题,头发好长了,确实该剃头了。
老张没办法,招呼大家说:“乡里乡亲的,先给刘二大爷剃头吧,老人家不容易。”众人自然没意见,还有两个人过来帮忙,按住他;这个老头胡须拉渣的,需要刮胡子,安全第一。
按照惯例,刘二大爷剃头是不要钱的。老张这人心肠好,勤快,干净,考虑问题周到,在村里很有口碑;别看人家是剃头的,到这里来,好多人都觉得他像走亲戚,动不动就有人邀请他到家里吃饭。
老张自然不去吃饭的。他觉得剃头就像是做人,到哪里都应该留个好名声!
作者简介:
李固国,山东省鄄城县引马镇中学语文教师。菏泽市优秀教师,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在读书写作中追求乐趣。作品散见于《菏泽日报》《牡丹晚报》《菏泽广播电视报》报刊等。有作品入选《师意盎然》。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慧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