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教参”征文 | 刘春阁:因为感动,所以前行
摘要:我和王艳老师因一篇文章结缘。 去年四月份,看到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垃圾站的守望者》,我被深深吸引了。文中的老者经常守候在我校旁边的垃圾站,我也听其他老师说过有关他的…… |
我和王艳老师因一篇文章结缘。
去年四月份,看到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垃圾站的守望者》,我被深深吸引了。文中的老者经常守候在我校旁边的垃圾站,我也听其他老师说过有关他的事,怜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可要用文字把他记录下来,我还真不知道如何行文。
我把王老师的这篇文章连读三遍,逐字逐句逐段欣赏,还让老公看,让孩子读。
不要说朴实真诚的话语,也不要说谋篇布局,单是简洁的开头和升华主题的结尾就让我惊叹了。开头“我常去垃圾站。我送垃圾,老人接垃圾。”结尾“余晖下,映着晚霞,多么美的一幅画,我突然读懂了这位老人——垃圾站的守望者!”
随即,我有了“加她微信,深入学习”的念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经常拜读学习王老师的作品:她看到婆婆亲手栽种的葡萄树,历经几十年多舛的命运,想到婆婆辛苦操劳的一生,随成文《向一棵葡萄树致敬》,又进而升格为一首诗歌《致一棵树》;看到朋友用银杏叶写给自己的信笺,随成文《深秋,是写情书的季节》;看到女儿写的对联,睹物思人,想起已去世的爷爷,随成文《思念是一幅对联》……
与王老师一起散步,她聊起自己,多次自费到河北永定,参加张永军名师工作室团队,还在网上购买名师名家讲座。她说“只有走出去,才能成长自己;只有引进来,才能影响他人。”一些教育经典,她还及时与我分享交流。
再聊到语文教学,她作为初中语文教研员,经常被邀请到全县各个中学进行知识讲座,指点迷津,传经送宝。不仅如此,她对小学语文教学更是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特别是对三至六年级课文、单元作文了如指掌,还根据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等方面归类整理。当得知我想了解思维导图时,她把自己精心做的课件发给我,并鼓励我认真研读,还让我校全体老师共勉。
她还与我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走进文中,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跳出来想一想,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这样就能不断打开写作思路。她还说:“只有坐下来,静下来,才能有会意,才会有灵感的迸发。”她经常在夜深人静或凌晨时写作,所以灵感迸发,佳作不断。
王老师这些文章相继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同时,她还鼓励我也向这个平台投稿,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刚写好的一篇《我的父亲我的山》按投寄要求发过去了,能不能被选用,我心里没有一点儿底。
一星期后,语教参平台主编刘晖老师通过微信告诉我,我的文章已被采用,并希望我多阅读、多留言、多转发平台作品。
就这样,我很荣幸地成了“语参家园”中的一员,这是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平台,是一个教研与文学并重的平台。
“语参家园”有若干个微信群,每一个群都有几百名成员,他们分别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文学爱好者。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崔中华老师、李宝虹老师、刘文玉老师、任盼景老师等平台作者以专家身分活跃在各地大讲堂,或讲授示范课,或作专题报告。
平台文学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层出不穷。每天点开微信,先到语参家园逛一圈,或浏览,或品读,顿觉神清气爽,信心倍增。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钟情于教育类文章,它让我对班级管理理清了头绪,让我对问题学生开始平心静气……“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那我要说,近语参获幸福,近美文润心灵。
是啊!因为有王艳老师和“语参家园”家人们的指引,我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向上的力量。
我不由得加快了前行的步伐。
作者简介:
刘春阁,西华县箕子台办事处西关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从教20多年,课余时间喜欢读书、写心得体会、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人生格言: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朋友、信心留给自己。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慧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