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程 龙:我喜欢的梆子腔——豫剧的那些事
摘要:我喜欢的梆子腔——豫剧的那些事 也许是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最近越来越喜欢听戏了。可能是从小父母亲喜欢听戏唱戏,有一次,家里刚买的录音机,曾经因为喜欢听牛群冯巩的相声…… |
我喜欢的梆子腔——豫剧的那些事
也许是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最近越来越喜欢听戏了。可能是从小父母亲喜欢听戏唱戏,有一次,家里刚买的录音机,曾经因为喜欢听牛群冯巩的相声和蔡国庆解晓东的流行歌曲,而把父亲心爱的唐喜成唱段的磁带给洗了,录成相声和歌曲,被父亲大吵一顿,至今还记忆犹新。但当时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觉的已经印下了豫剧的音符,戏曲,就这样像岁月一样刻进了我生命的年轮。
去年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朋友坐我车,打开播放器发现是播的戏曲,他惊呆了,诧异地盯着我,说你怎么喜欢听戏,这都是老年人才喜欢的啊,我那时才忽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听戏也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放松和娱乐的方式。无论是国粹京剧的马连良、于魁智、王珮瑜,还是近年随着德云社郭德纲的走红,京剧麒派的陈少云、陶阳我也越来越爱听;还有婉转优美的黄梅戏、唱词文雅的越剧、河南活诸葛“申凤梅”老师的越调,小仓娃海连池代表的曲剧等等,都能余音绕梁,许久不息。
说起我最喜欢听的,当然还是我们河南人唱的最多的豫剧了,而且父亲的老房子就在文化路上的建文附近,周边就是河南省豫剧团的几个家属院,听父亲说,当年晚上遛弯时候、早上晨练的时候、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经常就能遇到像“栓宝娘、银环妈”这些我们豫剧界的大咖们,我记得多年前省体育馆的旁边就是三团的一个演出剧场,可惜那时候还不喜欢听戏,我也没有机会进去听听,现在想去,也没有演出了。
豫剧早在抗美援朝期间,就因为常香玉大师捐献飞机而闻名全国了,但在我的印象里,豫剧真正大火起来,蜚声海内外,还是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最兴盛的那几年,犹记得那时候每到周日的晚上,家家户户的电视上播放的都是“戏迷擂台赛”的节目,无论是农村和城市,再偏远的小乡村,也有豫剧的旋律传出来,美丽的庞晓戈、胖胖的范军、搞笑的戏曲小品,紧张的擂台挑战,引人入胜,来自各地的选手们,可以说红遍中原大地,甚至西陲边境、塞北江南。我记得最夸张的时候,梨园春的春节晚会,甚至可以跟央视的春晚打擂台,同时播出而不落后,可谓一时无两。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了,我也慢慢从简单的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涉猎,了解了很多河南豫剧的知识。豫剧(英文Henan Opera),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因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我们又称“梆子腔”。豫剧也是有流派的,如果经常听戏的朋友,应该知道,同样是豫剧,不同的流派,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要说的就是豫西调,例如现任河南省豫剧院院长的李树建老师,是当代豫剧的第一人,他最擅长的就是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据说以洛阳为中心的唱腔,豫西调的特色就是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我最喜欢听他主演的《赵氏孤儿》《清风亭》《大登殿》,唱段文字优美、回味悠长,唱到苦情的地方让人潸然泪下,很有艺术感染力。听他的戏,我总能想起朱敦儒的词作:《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而且我有幸在一次参加文化活动时,见过李树建老师,并与他交流豫剧心得,李院长为人很亲切,给人感觉艺术修养很高。
其次是相对豫西调的,就是豫东调了,又称祥符调,后来又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交替使用。代表人物像《打金枝》的刘忠河、《刘墉下南京》的洪先礼、《穆桂英挂帅》的马金凤、《包青天》李斯忠吴心平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这里要说说刘忠河,号称豫东“红脸王”,在我印象里,小时候他就很出名了,记得小学时老家房子墙上就贴着他的演出画像,民间有谚语“三天不吃馍,要听刘忠河”,可见影响之大。最难能可贵的是,刘忠河现在已经近80岁高龄了,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我们还能在梨园春舞台和抖音里见到他的身影,听到“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殿角下吓坏了王的驸马儿”这些耳熟能详的唱词。
再次,豫剧祥符调的代表我比较喜欢的是唐喜成,唐喜成被称作“豫剧第一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唐派唱腔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流派,融会贯通了豫剧的其他唱腔特色。唐派也是我父亲最喜欢听的,唐喜成的弟子最有名的是“须生泰斗”贾廷聚,目前唐派弟子已经到了第五代,可谓传承有力,发扬光大了。我最喜欢听的唐派作品是《三哭殿》《南阳关》《辕门斩子》《血溅乌纱》,唐派唱腔特点很鲜明,与其他流派最大的区别就是多用假声,俗称“二本腔”,我们听最著名的《三哭殿》,唐王李世民唱段“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撩龙袍上前去好话多讲,叫一声贵妃娘娘,王与你商量商量……”嗓音高亢,假声突出,就能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真是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最后,要说我目前最喜欢的豫剧名家,那肯定是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贾文龙老师了,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他代表了当代豫剧的最高水平。豫剧三团是主攻现代戏的,当年最出名的《朝阳沟》就是三团的作品。我喜欢贾文龙的戏,是从他主演的现代戏长篇连续豫剧《山里的汉子》、电影《村官李天成》《焦裕禄》开始的,贾文龙塑造的人物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英模或者优秀党员,他的唱腔优美清亮,既有豫西调的连绵细腻,又有豫东调的高亢激昂,大本腔为主,真假声交替,形象俊朗英武,特别适合演英雄楷模,记得他塑造的《村官李天成》,原型人物去北京开人代会,当时的中央领导参加河南团的讨论,还让他唱那几句著名的“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可见影响之大。他的唱段流畅雅致、通俗而有韵味,每次听贾老师的段子,都是一种享受。
写到这里,才忽然发现夜已经深了,这时候,我打开手机,点开播放,房间里顿时响起豫剧《焦裕禄》选段那婉转悠长的旋律,一股莫名的暖流顿时溢满整个心间,浮躁的心平静了许多,就如同在这微寒的秋风料峭里喝了第一杯奶茶一样,温馨无比。
作者简介:
程龙,现供职于郑州市第106中学。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中语会会员,河南省骨干教师,郑州市第五届名师,郑州市千人教育名家,郑州市责任督学,郑州市优秀班主任。教坛老兵,热爱教育事业,写杂感时评,影视评论,教育随笔,“我思故我在”。
- «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慧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