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教参”征文 | 王艳婷:我的太阳
摘要:我的太阳 一、暗 夜 如果人生真的有分水岭,我跟罗子君何其相似——35岁成了我永远回不去的美好。 凄风冷雨又逢秋。工作受阻,家人抱恙,一夕之间,我成了最让父母忧心的孩子。…… |
我的太阳
一、暗 夜
如果人生真的有分水岭,我跟罗子君何其相似——35岁成了我永远回不去的美好。
凄风冷雨又逢秋。工作受阻,家人抱恙,一夕之间,我成了最让父母忧心的孩子。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无数个失眠的煎熬后,智齿发作,拔牙过敏。接着,寄予无限热望的转运珠手链不翼而飞,就在我生日前三天。
无边黑暗里,垂泪亦无声——连痛哭一场,我都没有权力,恐怕惊骇了两个年幼的孩子。亲朋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温暖,但,焦虑、无助的黑洞何其之大?!在命运的深渊里仰望夜空,在人生的沼泽里濒死挣扎,无力,却不敢放弃。
二、微 光
2019年依旧是忙碌的,除了正常的工作,爱人保持每周陪婆婆去南阳就诊一次的频率。我守护后方。
某一日,陪大宝去滨河路散步后写了篇随笔。突然心血来潮,翻出收藏夹里同事东群(卢东群是《中教参》的作者,撰稿有三四年之久了)的文章,仔细品读一番后,我想咱好歹也是教龄20年的语文老师了,是不是可以试下水?
忐忑中,加了刘晖主编的微信,把随笔发过去,很快得到回应:“真实具体,希望再自行修改,提炼、升华会更好。”怎样才是升华?斟酌许久,终于敲打出这样的文字:
“在喧嚣红尘中,劳心劳形是每个扶老携幼的成年人的必修之课。惟愿,以一颗悠然之心,盼着、更享受着每一个陪你看树的日子,望远山含黛多情,听蝉噪蛙鸣童声……”
稿子改好了,新问题来了:我竟然没有合适的近照。无奈,只得把我和二宝的一张合影发过去凑数。
2019年7月30日,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陪你看树》在“教学参考河南站”发表。那个傍晚,彩霞满天。其时,爱人尚在外地学习,我正为科二大伤脑筋,两个宝贝暂时托付给父母。看到文章的那一刻,心里的喜悦是难以言说的,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有件让我开怀的事情了……
借淅川德育之东风,2019年,是我们淅川县一小接待调研、观摩、考察最多的一年。中宣部、教育部和《光明日报》联合国内高校专家学者,新华社、省委市县……每一次大型活动,都是集全校之力,倾情奉献。我负责的文字、宣传工作,更是不敢有丝毫疏漏。上课、各种文稿、发通讯、制宣传版面……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我勉力克服,咬牙坚持。育儿、装修、驾考,桩桩件件,也疏忽不得。
压力之下,噩梦频频,喋血当场的地下党李丹娘,命运弄人的白芳……一个个凄楚的女性,每每让我冷汗连连,或是从梦中恸哭而醒。
以这一时段生活为素材写的《旗袍·烟火》发表后,得益于众多同事、亲朋、熟人转发,阅读量超过2500,更有13人赞赏。可我的心依旧是微涩的,甚至是卑微的——
打开语参家园里的美文链接,作者们多是在青山绿水中留下倩影,最不济也是在几案整洁的办公室里。而我,却是那个在医院停车场上草草拍照的“黑衣妇人”。
一个人的一生,该有多长的时间,需要在暗无天日的隧道里独自穿行、摸索呢?我不知道,也无暇去想。直到——
2019年10月30日,从《中教参》拜读了山东省东明县朱素臻大姐的《风雨归来》。一句句如泣如诉,一行行直达心底,切肤之痛,我虽不能感同身受,却深深震撼。
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别人看不到的,苦,与痛。是一味自怨自艾,消沉抑郁?还是像朱大姐一样,借助文字,找到纾解愁苦的幽径,走出风雨?我想,我心中已有了明确的答案。
日历匆匆翻至2020年。1月2日,漯河赵灵歌老师的《复活》又一次带给我震动。原来巧笑如花、明快活泼的她,竟和我一样,有生活不能自理的高堂。而从她的脸上,从她的文章中哪里看得到半分阴郁?
爸爸的话又一次在耳边响起:“生活压力暂时是大了点,你年纪轻轻,不能太苛待自己,该买衣服得买……”爱人也说了:“歌里不是唱了吗?只要妈妈露笑脸,全家个个喜洋洋。你开开心心地,咱们才有精力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就这样,语参家园里的一篇篇文章,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让我在涨知识的同时,得以从文字中汲取力量。一道微光,慢慢照进曾经阴霾的心空。
三、黎 明
甲子孟春,新冠突至,白衣逆行,万众抗疫。被“囚”家中的日子,陪伴多病老人的日子,让我对生活、对亲情、乃至对家国,有了不一样的体味。《今春识得“菜根香”》《此心安处》《阳光雕琢》相继问世。然后是记录同事工作情况的《毋疑春色在邻家》等。
语参家人的相助,同事、亲戚,姐姐的同学、朋友,爱人的同事,甚至市局、省厅的领导,都给予了我极大的肯定和鼓励。亲爱的苏姨、丽姐、霞姐、芳姐、苗苗、周董和会会……几乎篇篇都赞赏。我受宠若惊,我何德何能,得到这么多的爱意?
夏秋之交,得到刘晖主编贤伉俪莅淅川的喜讯,我早早联系,唯恐因毕业二十年聚会错过了与他们的相聚。第一次与刘主编和自带光环的李宝虹老师面对面,我原本是有点紧张的。害怕木讷的我,会语无伦次;害怕拘谨的我,会把天聊死。
还好,还好,刘主编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高高在上,李老师更是随和无比。而谈起我熟悉的学校、工作,我居然也能侃侃而谈,学校规模,近期发展,远景……那天的我,简直如有神助,说了很多很多。而刘主编、李老师耐心地听着,事后想想,我实在是无礼,居然抢夺了谈话的“C位”!
待文友们聚齐,气氛更加热烈。等见到刘主编留学异国的爱子丹阳时,我直呼他们一家和淅川有缘——淅川是楚国始都城,古称就是丹阳。这下,刘主编从河南女婿,又变成了淅川亲戚。淅川一聚,留下太多的欢笑与美好,所有淅川文友和刘主编、李老师的心,贴得更近了……而那晚独自回家的路,那之后写作的路,也因了相逢那刻的欢乐,变得不再孤单。
从右自左依次是卢东群、王艳婷、麻清珍、刘晖、周伟、周玲霞、李宝虹
刘主编离开淅川时,在微信留言:好好写,期待看到你更好的作品。是的,因为有了刘主编和众多文友,以及所有关注我成长的人,有了他们的不断鼓劲,我才有写下去的勇气。
我所不知道的是,写作,不仅改变了自己,还影响着他人——
某天,去探望女友。她病体缠绵已半年之久,眉宇里颇多哀怨。我鼓励她别想太多,熬过这段就好。她一再称是,并恳切地说:“有时候真觉得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可是看看你,工作那么忙,招呼俩孩子,还能抽空写文章。睡不着时,读你的文章,很暖心,就好像在黑夜里,看到火光。你就是我的榜样。”我笑了,紧紧握握她的手,心里默默地祝福她。
又见时,她的气色大好,也多了自信。
我想,文字之于每个人的含义或许不同,但人心底最深处的需要应该是相通的。在人生至暗岁月,若能有一段文字,抚慰疲惫甚至麻木的心,那这文字,不失为心灵的救赎。很荣幸地,我的文章也如夏夜萤火,虽不能与皓月相较,终究也能照亮自己和某人,或寂寥、或怅惘的长夜,这,大概就是我一直不辍书写的动力吧。
现在,文字或说写作,已经成了我的另一件外衣。如果说这件外衣除了朴素,还有那么一点点光彩的话,那一定是《中教参》这轮鲜红的太阳加持其上的。感谢《中教参》的光辉照进我的生活,使我迎来新的黎明!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永志不忘,我的太阳!
作者简介:
王艳婷,淅川县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向往的生活:携书卷与爱上路,踏花归去,马蹄依旧香。
- «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慧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