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伟专栏 | 最好的德育是照我做

摘要: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德育,但同时,我们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迷茫。每当有青少年道德问题引发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被拎出来拷问。为什么我……

  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德育,但同时,我们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迷茫。每当有青少年道德问题引发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被拎出来拷问。为什么我们在德育上投入了这么大的成本,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抛开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微观视角的惯用做法不谈,单就“言传身教”这一教育思想来说,或许我们能有所启发。德育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来协作完成,且伴随人的成长的全过程。

  但是很遗憾,无论在哪个环节,我们都是“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我们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别人一套,对自己一套。其实正是这种两面派的做法,透支了青少年的信任,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认同,由此,德育效果不佳,应在情理之中。

  就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必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要求孩子做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如果父母习惯于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那就没有资格要求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父母自私冷漠,孩子自然也就缺乏怜悯、没有爱心。倘若父母从来都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孩子又怎么会坚守真理?

  说到此,我总是想起两件事,一是30多年前,我小学的一个同学,因为捡到100块钱交公,被父亲一顿责打。二是我曾亲见,一个父亲痛骂打架吃亏的儿子说:“你没长手?你不会拿砖头拍他的脑袋?” 如此育儿,已非过失,实为罪过。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家庭和社会的连接纽带。学校要承担的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等等。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做。我们的老师要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要用实际的行动践行德育目标。

  我们要在学生当中树立德育典型,用奖赏和鼓励带动示范效应。如果我们只会空洞的说教,让说和做脱节甚至背离,那岂不成了骗人的把戏?我们不能只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说真话,课后却教他们撒谎,或者用“言多必失”“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来糊弄他们的天真;我们也不能明地里希望学生勇敢、要路见不平,私下里却劝他们少管闲事;我们更不能嘴上灌着“吃亏是福”的鸡汤,心里竟只信“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混账逻辑。在割裂、相悖的言行间,德育终难免会空泛化、虚假化、边缘化。

  社会是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德育课堂,它更检验着家庭、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又将反过来重塑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以,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定会给青少年上好这最后一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应对可能会对社会风气、风尚产生重要影响的热点事件时,要充分考虑由此产生的后果。

  假如青少年发现社会和父母、老师说的不一样,假如做个好人反而吃亏,那我们曾经所做的德育工作就会迅速归零。比如,扶了倒地老人反被讹,那再有老人倒地就没人敢扶了;再比如,英雄总是流血又流泪,见义勇为便会无人敢做。因此,我们的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一定要把好这最后一关。

  德育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事。言行一致,始终如一,才能让德育卓有实效。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当谨记:最好的德育是照我做,不是照着我说的做,而是照着我做的做。


内容照片格式


作者简介:

  范正伟,渑池县西村中学物理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喜欢文字,唯真为贵。重拾写作,只为不愿沉默。今生愿做一缕光,能够照亮周围的方寸世界。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慧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语参家园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4-2020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