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吴庆江: 哦!家乡的那轮明月……

摘要:父爱深沉,融在血液里;母爱如水,融在岁月里;故乡的爱,融在那一轮明月里。 ——题记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自己对家乡的那份眷恋和渴望越来越浓。年年如是,今年也不例外。 适逢……

  父爱深沉,融在血液里;母爱如水,融在岁月里;故乡的爱,融在那一轮明月里。

——题记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自己对家乡的那份眷恋和渴望越来越浓。年年如是,今年也不例外。

  适逢今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重合在一起,趁着国庆长假,我们全家赶往老家过中秋。妻子把给父母买的礼物塞进了后备箱,我提起给老爸买的两瓶好酒,便匆匆地踏上回家的路。

  一路上,儿子在车里兴奋地自言自语:奶奶家的石榴熟了没有?奶奶家枣树上的枣打了没有?东东哥哥家里能不能上网?......这一连串的问题,充分暴露了他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和玩家。我和妻子却很少说话,静静地做一个旁听者。

  车驰骋在乡间的小道上,路旁微微发黄的树叶告诉我已经是秋天了。田野里到处是秋收的景象,忙碌劳作的人们正把金黄的玉米运回家,时不时地从我眼前经过;远处已经收获的玉米田里有几辆秸秆还田机正在忙碌奔跑着,后面腾起的尘土在空气中弥漫着,仿佛置入仙境一般……

  西方的天空一片银灰色,像一层薄薄的雾。“老爸,奶奶家还有多远?”孩子的话语把我从窗外世界拉回了眼前,“快了。”我随口答道。是呀,家乡越来越近,可是我的心跳得越来越快,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见到老师的样子,又像一个刚刚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的感觉,心里忐忑不安。梦里一遍遍浮现的家乡的样子马上呈现在眼前,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和不安。

  夕阳渐渐西下,远处的村庄腾起了一层薄薄的轻雾,似炊烟,一缕缕、一层层,把远处的村庄紧紧包裹着,时隐时现、朦朦胧胧,宛如年轻的母亲抚慰着睡熟的婴儿。

  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浮现在我的面前,在薄雾的萦绕下显得更加妩媚,犹如焦急的母亲翘首期待回家的孩子。村头的那座牌坊依然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给古朴的乡村增加了一些城市的味道。家乡还是那么亲切。

  依稀看见村头一旁的石阶上坐着一位古稀老人,在秋风中摇晃,正时而不时地向远处张望……忽然儿子高声喊道:“爷爷,爷爷”,那是年迈的父亲在等待。这样的场景其实已经伴随我多年: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父亲好像总会分秒不差计算出我回家的日期,每次都会在村口等我回家。后来我给母亲说起这事,才知道其中的秘密,其实不是父亲计算得准,而是父亲没事时总是在村口,所以才会出现刚刚的一幕。听到母亲的话,我的心头一热,眼眶瞬间湿润了,我始终是父母眼中需要呵护而长不大的孩子。

  儿子和妻子连忙下车,搀扶起年过花甲的父亲。“爷爷,咱回家吧!”儿子凑到父亲的耳旁大声说道,就连隔一条路的邻居都能听到,父亲这几年因为年龄大了,耳朵有点背。他憨厚地笑着说:“走,回家!”父亲迈着蹒跚的脚步,在儿子和妻子的搀扶下往熟悉的老屋走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不禁一叹:这洋溢着幸福的子孙三代,是对家最好的诠释!我无意抬头,这时的月亮正悄悄露出笑脸。

  还没有进家门,就听见母亲在唠叨:“不知道,那个老头子又跑哪里去了?越忙越添乱,一会孩子回来了,啥菜都没有摘干净……”儿子撒开了手往家跑,差点没和刚出门的母亲撞个满怀,还惹得母亲一顿善意的责备,“你这个臭小子,吓我一跳!”随机便开怀大笑。

  这一些显得那么和谐,那么惬意,这就是家的味道,甜甜的,就连笑容都那么自然,瞬间让你忘记来自俗事的纷扰,偷得难得的清闲。

  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家的味道,厨房里不时飘荡出欢快的笑声。不久,一桌丰盛的家宴便呈现在眼前。听母亲唠叨:这是你爸今天刚刚从地里弄来的,知道你们今天要回来… …父亲憨厚地笑了,嘴里嘟囔着:“孩子们整天忙,好不容易回家一次。”

  父亲的话语,我读懂了:陪伴也是一种最好的孝敬方式,哪怕回家陪他们吃一顿饭,唠一会嗑,他们也是高兴的、幸福的。

  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停地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罗列了一遍: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买新车了,谁家孩子结婚了等等,就连本身知道的父亲不得不重新“洗脑一次”。母亲时而不时地教育我儿子一句:好好学吧,你看看村那个谁,不好好学习,现在在家里“打牛腿”,就连我这个做教育的都有点自惭形秽。

  我拿出给父亲带的酒,母亲看到了,对父亲说:“你高血压吃着药,不让你喝酒,你就不听。”母亲善意的劝告还是没有挡住父亲的执着,父亲嘿嘿一笑说:“今天不是中秋节了嘛!就喝一点,孩子大老远给我捎的。”母亲知道怎么也拗不过父亲,就不再说什么了。

  借着酒精的刺激,一向沉默的父亲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说的更多是:要好好工作,不要惦记家里。这些重复了很多遍的叮嘱,我还是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认真地聆听着。可能是酒精的作用,父亲便靠着沙发睡着了。望着年迈的父亲,心里不禁一阵酸楚:我大了,孩子也大了,可父亲也老了。这,就是生活,普普通通的生活。

  刚刚收拾完碗筷,母亲便张罗着“拜月”。母亲、儿子和妻子把家里的“长条桌”搬出来,摆在院子的中央,把精心准备好的香蕉、苹果、石榴、大枣一样一样规规矩矩摆好,当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压轴戏。儿子调皮地问母亲:“奶奶,为啥要摆四样?”母亲便解释道:“四样就是四季平安,拜月一般都是摆双数,不要摆成单数。”

  这问题我其实在三十多年前都问过了,问题一样,当然答案也是一样的,情却越来越浓。一切摆放完毕,母亲开始了她虔诚的祈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孩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最后还不忘加上孙子们都能上个好大学。这些是她的初心,也是母亲眼中的“家国情怀”。这个场景已经不止一遍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年中秋都是如此。

  记得在我十二岁那年中秋,我偷偷把“拜月”的月饼偷吃了,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因为在那个时候,能吃到月饼就是最大的“奢侈”,这件事时而不时地也会被母亲重新提起来。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贡品”上,和圆圆的月饼遥相呼应,真可谓“双节将至富满地,人圆月圆幸福家。”

  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白天的疲惫一扫而光,反而更加有精神了。透过纱窗我望着家乡的那轮明月,倍感亲切,像母亲慈爱的手,像父亲宽厚的肩,像亲人温暖的话,像朋友深厚的情,层层交织在一起。

  哦!家乡的那轮明月,是圆的,也是甜的;是温馨的港湾,也是幸福的起点;是疲惫的驿站,也是快乐的源泉,在我生命的记忆里永存。


LS


作者简介:

  吴庆江,就职于山东省东明县大屯镇中心学校。菏泽市骨干教师,获山东省优质课例二等奖、国家创新课堂大赛三等奖。作品散见于部分报刊与读本。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娜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语参家园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