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学生“营养师”,教育也可“私人订制”,未来校园这样打造
摘要:学校的教育活动 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时代发展 也必然会导致 学校形态的更新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 一项关于未来学校的研究显示 未来学校建设包含三层境界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技…… |
学校的教育活动
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时代发展
也必然会导致
学校形态的更新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
一项关于未来学校的研究显示
未来学校建设包含三层境界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
教育流程再造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课程体系
师生关系与教育评价
教与学的方式、学习空间
教育理念、组织管理
等6个维度
↓↓↓
1.个性化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需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一人一课表”的中高考教育改革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
未来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从丰富性角度入手,充分考虑学生兴趣驱动和个性需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家庭特点等选择课程。
另一方面,从不同的认知程度划分,构建符合不同认知阶段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性格特征。
2.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未来学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未来的人需要具备解决未来社会不确定、复杂问题的能力。
有研究者提出,未来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适应性、责任感等变革性素养和全球公民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等关键技能,这就要求未来学校的构建必须以核心素养来统领。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曾提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融入社会的关键是不能把知识、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分割。
因此,未来的课程内容要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3.课程资源的整合
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首先要从课程体系上进行整合:
①学科自身的整合
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基础,与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
②跨学科的整合
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仅借助单一学科无法得到解决,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为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手段,有助于促进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
③社会资源的整合
将来,整个世界都会变成学生的教材。如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等资源与学校课程相整合,一方面可以作为学校课程资源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学校教育投入的压力。
④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
线上线下资源相互补充,学生既可以选择线上课程,也可以选择线下课程。
1.私人订制
传统教与学的方式,主张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未来教与学的方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最喜欢、最适合、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学习系统将越来越了解学生,使“私人订制”学习模式成为可能。
2.情境学习
情境学习是促进学习高效发生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依据“情境”载体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技术提供学习情境为主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打造易被学生接受的情境式学习模式,从而增强学习体验、促进知识迁移。
②内容提供学习情境为主
基于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学习。
不论是哪种方式,情境学习的目的均为激发学习者兴趣,让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1.新型师生关系
未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引导者,需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更高质量、高难度的服务。
①师生角色的转变
未来教师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学生则转变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和知识的协同建构者。
②对教师角色的高要求
未来教师的使命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促进他们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的实践能力,应具备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与能力。
未来教师也要能够恰当地借助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如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挖掘每个学生的特征与学习需求。
2.教育评价
未来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发生了变化,教育评价必然需要一同改变。
①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要求教育评价与教育目标相匹配,从知识为本走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从单纯的分数评价转向包含综合素质的大数据分析。
②教育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如北京市第四中学网校联合全国50多个学校开展线上写作活动,并通过全体师生对学生作文的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同时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1.个性化
未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
①个性化的课程资源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如北京市第一中学开设了300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
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从课程开发到学习发生的全过程,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认知、情感、工具等个性化的支持服务。
③个性化的电子档案及学习报告
通过采集学生全过程的学习数据,形成多种形式的电子档案,并基于学习分析等技术对学习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报告。
2.开放性
互联网的出现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只有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未来学校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理念强调的开放性包括三方面:
①时空的开放
让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②资源的开放
优质资源向全人类辐射。学校内部、区域间、城乡间、国内外等均可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
此外,大量的社会教育资源也逐步向公众开放。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以及教育企业免费提供的学习资源等,因此要敢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
③组织体系的开放
教学服务不只由学校提供,也可以来自虚拟学校和网络服务等网络组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网络融为一体,形成多方参与的育人新形态。
学习空间融合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使学习空间具有更大的延展性,更加开放,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①物理空间的融合
强调未来学校的空间设计要模糊学科间的界限,延展公共空间的学习功能,促进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
②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
通过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师生创设灵活多变的适应性环境,推动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这一方式既可减轻学校建设实验基地等的成本压力,同时有助于满足不同地域的体验和实践需求,构建支持学生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真正实现无边界学习。
1.精准化
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科学管理方法的统筹,才能最终实现系统的、精准的组织管理。
学校可借助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等技术,建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精准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宏观层面的教育行政创新和微观层面的学校管理创新,如教师队伍选拔、教学评估、评奖评优等。
通过挖掘数据背后呈现的教育规律,不断优化教学管理过程与模式。
2.精准化
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科学管理方法的统筹,才能最终实现系统的、精准的组织管理。
学校可借助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等技术,建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精准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宏观层面的教育行政创新和微观层面的学校管理创新,如教师队伍选拔、教学评估、评奖评优等。
通过挖掘数据背后呈现的教育规律,不断优化教学管理过程与模式。
3.开放性
未来学校必须打破固化的组织体系,联结多方主体构成一个可参与、支持的体系,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
另外,弹性学制是未来学校组织管理开放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学校不再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划分班级,而以学生的能力作为评判标准来组织学习。
建设未来学校,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更开放、更多样、更智能的学校里健康成长。在未来,学习可随时随地发生,世界就是学生的教材,社会多方主体联结在一起共同创设育人新生态。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