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王章材:用文字的温度焐热心灵
摘要:在自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阅读的碎片化对语文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乡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唯一的快乐源泉是手机游戏和短视频,阅读、思维甚至精神的“荒漠…… |
在自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阅读的碎片化对语文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乡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唯一的快乐源泉是手机游戏和短视频,阅读、思维甚至精神的“荒漠化”趋势蔓延。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王章材在28年的乡村教育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度阅读破题,践行“简约教学,精准施策;生活语文,读写化心”的理念,并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条具有乡村教师特色的人文教育阅读探索之路。
深度阅读的真实发生
“一些乡村学生缺乏人文教育和情感培养。语文教师要厚植这片文化土壤,为他们个性化成长提供平台与契机。”王章材坚持将学习与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他从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入手,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从而努力实现对他们的阅读启蒙。
深度阅读的实现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好读书的教师”——从教师引导示范开始。“教师不爱阅读,很难培养爱阅读的学生。”王章材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最近读的书,谈感悟和体会,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第二,“读好书的学生”——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年龄特征推荐经典著作。他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阅读要紧扣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时,向学生推荐《史记》《战国策》等。第三,“读书好的教室”——营造阅读氛围。他在教室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让学生随时可以接触书籍。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从同伴的分享中发现不同的阅读乐趣。另外,王章材还通过开展名著知识大比拼、“故事情节我来讲”、读书知识竞赛、阅读打卡挑战、趣味串讲、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王章材以“三层次阅读教学法”促进深度阅读的真实发生。对于一篇文章,他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即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感悟。
初读感知:保障学生“读懂”。首先,扫清字句障碍。王章材先用生字卡片、多媒体展示、编口诀等方式,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其次,让学生通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他巡视纠正并指导。最后,概括主要内容。他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他先给出示例,让学生模仿练习,使其逐渐提高概括能力。
精读理解:保障学生“读细”。首先,抓关键词句。王章材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含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词句并深入分析。其次,品析写作手法。通过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效果。最后,提出与解决问题。他鼓励学生在精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学生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深化其对文本的理解。
熟读感悟:保障学生“读透”。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其次,拓展与延伸。他开展主题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本的感悟。最后,总结与反思。他让学生回顾文章,表达收获和体会,引导其形成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让语文的力量涌入思想深处
从激发兴趣到“三层次阅读教学法”,学生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很多学生把阅读当作一项应试任务或作业敷衍了事,而现在他们会主动阅读,且不局限于中小学推荐书目,开始涉足不同领域。有的学生以前只喜欢读童话故事,后来对科普类、历史类和文化类书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明显提升。
以深度阅读走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据新课标要求,除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王章材重视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批判地看待文本,激发他们主动发问、严谨求解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方面重视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课堂上,王章材一般不会直接教授学生某个历史事件的绝对评价,而是展示不同历史学家对该事件的观点和研究资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观点背后的证据、立场和逻辑,让他们自主判断哪个观点更合理,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角度与解释。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不盲目接受既有结论,而是通过理性思考、深入探究发展批判性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王章材布置关于想象作文的训练,他不给学生具体的写法指导,而是提供一个宽泛的话题,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让学生结合汉光武帝刘秀等地方历史人物和白水寺等名胜特色,自由发挥想象,设计出他们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学生会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融入多种元素,创造出与现实乡村截然不同的画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锻炼了其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在王章材的努力下,很多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他们会根据事实,进行推理和判断。他们的思维不再只是“非此即彼”,不再把人物粗暴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敢于质疑书本或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始于启心、润心,终于化心
因父母离异,小杨的性格变得内向,平时很少和同学交流,也不喜欢阅读。王章材送给她一本《平凡的世界》。从最初勉强翻阅,到被书中精彩的情节吸引,再到手不释卷、全情投入。小杨读完后主动找王章材交流感想:“我仿佛跟着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人始终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那以后,小杨一发不可收,阅读量越来越大,性格变得开朗大方。在一次班级演讲比赛中,她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主题,讲述了阅读如何改变她的思想和生活。她的演讲充满感染力,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那一刻,王章材深刻地感受到阅读启蒙的力量,为她的成长感到无比欣慰。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处理好二者关系十分重要。学生“会读不会写”“写作无话可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痛点,如何破局?
简约教学。即教学内容简要而精辟、课堂环节简单而厚实、教学方法简明而灵活、教学评价简洁而真诚。例如,王章材根据学情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等方法,砍去价值不高的操作环节,排除生活经验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进行知识化引领。
精准施策。王章材认为,要实现因材施教须实施差异化教学。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在社会经历、思想认知、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制定有针对性、订单式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获得成长。
生活语文。王章材引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并将这些素材运用到语文写作和表达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将其引入语文课堂开展讨论;教学生写请假条、申请书、感谢信等实用文体,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准确、规范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带学生写小诗、撰写对联、拜年短信等,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他还积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如方言、民俗、历史故事等,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例如,利用学生研学旅行的契机,了解家乡丰厚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并写成周记,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与探究能力。
读写化心。王章材指导学生以阅读为基础,丰富写作素材,教会他们精读、跳读、分析式阅读、主题式阅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量和知识面。他还开展仿写、改写和续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创造力。如此,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品格,实现心灵的滋养与成长,让读写真正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
王章材以“始于启心、润心,终于化心”的教育智慧,将语文教学升华为心灵滋养的旅程。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探索,诠释了人文教育的本质——用文字的温度焐热心灵,以文化的厚度奠基人生,让每个乡村学生在语文的星辉下,探寻能构筑心灵之乡的阅读旅程。
- «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时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