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安:解决作业问题,功夫要下在课堂上
摘要:李铁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 慧智育: 今天,中国教科院组织召开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聚焦时下基础教育中牵动人心的学生作业问题,非常有…… |
李铁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
慧智育:今天,中国教科院组织召开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聚焦时下基础教育中牵动人心的学生作业问题,非常有意义。刚才各位领导、专家都对这一问题做了非常深刻的阐释,深受启发。
我认为无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还是挖掘问题背后的理论,以及切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作业问题都是一个非常必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基础教育研究所今年专门立项了一个关于“中小学生作业设计与管理研究”的课题,课题组在进行文献学习、经验反思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点基本认识和思考。作业问题的形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在这里选择一个角度谈一下,即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无论是在凯洛夫学校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下,还是在新世纪初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背景下,作业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作业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自然和必然的派生。所以,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质量必将影响作业的设计与质量。课程改革过去了二十年,如今作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愈演愈烈。就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来看,到底有没有导致作业成为问题的因素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异常活跃。其中打造“高效课堂”、主张“先学后教”、强调“前置学习”成为具有普遍趋势的追求。这样一来,带来的是过分强调预习的“学案”的登场,“学案”无疑会加重学生的作业量和时间。与此同时,以“学案”为工具展开的课堂教学,不免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挖掘深度不够,加之对所谓的“高效”的追逐,导致学生难以经历深度学习,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又会以高强度的课后作业训练来确保学习成绩。显然,这两个方面汇聚在一起,直接导致了学生作业量的加重和时间的增加。
问题是,这样的操作,带来的将是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性受损!也许,“学案”确保了课前预习做得厚,但并非把课前预习做厚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预习做得厚,难免造成课上教学过程做得薄,这样反倒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会降低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因为课前预习做得厚,直接导致学生作业量增加,花去更多时间,加重负担,得不偿失。
我的观点是:把解决作业问题的第一功夫用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上,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塑造高品质的课堂教学,确保课上育人质量,并为学生课后作业的高质量设计与完成奠定前提基础。
对于作业设计来说,要课上课下一体化拉通,精心设计和创新作业内容与方式,更大限度地调动和彰显学生主体性,以作业触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价值观,提升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时空境界和所享受到的充实体验。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业更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想一想给学生学习和成长带来的被动性、消极性、机械化学习低效性,就容易理解:作业育人功能受到破坏的核心表征是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契机的错失!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设计充满问题性、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延展性的作业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学校、教师和家长究竟如何应对和解决作业的问题呢?
对于学校来说,第一、要以着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作业育人质量的基础工作和切实抓手。应特别重视对一个班级各个学科、各类作业的整体性研究、设计与管理。第二、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相结合,立足课程教学的高度,加强对作业内涵、价值、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的科学研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生成作业的研究,提升学校作业的加工能力和作业的原创性品质。
对于广大教师和家长来说,一要牢固一个信念——作业的育人功能不可替代,也大有可为。二要秉持一个理念——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让作业成为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动能的资源和载体,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契机。三要转变一个观念——作业并非越多越好;作业并非必须今天完成。在作业面前,一个已然刻苦诚实但已经疲惫不堪的孩子,家长或老师依然不依不饶强迫他必须完成作业所带来的负效应潜伏着我们意想不到的风险!
编者按
2021年7月3日下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文摘周报社承办、中关村第一小学协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廖红等与会领导对我院举办教育科普论坛、推进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等与会专家围绕“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作业”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就作业问题达成一些初步共识。论坛采取线下会议与线上直播结合方式,来自北京、江苏、重庆、山西、河北等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人员、家长等200余人出席了现场会议;线上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度达9万余人次。论坛得到教育战线和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取得明显正面成效。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李铁安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多元对话”环节的发言整理,作者有修改和补充)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