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家校合作化解“恼人”的作业问题

摘要:(苏华:家长代表,中外建华诚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电设设计主任工程师) 很荣幸能作为家长代表参加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就“作业何以成为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名……

1

(苏  华:家长代表,中外建华诚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电设设计主任工程师)

  很荣幸能作为家长代表参加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就“作业何以成为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名来自中关村一小五年级学生的家长,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家孩子的作业情况。得益于我们学校科学的教学理念及老师们布置的高质量作业,孩子回家后作业基本上都能在1小时之内完成。而且这学期学校提供了课后延时拓展服务,孩子基本上在学校就能完成所有的作业,偶尔有一小部分没有完成,回家之后有个简单的扫尾也能全部完成了。

  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老师分别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作业的问题,我借此机会从家长的角度谈一些看法。“作业何以成为问题”是当下有关教育方面的热点话题,甚至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我们近几年经常听到关于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段子,例如:不辅导作业时母慈子孝,辅导作业时鸡飞狗跳;一辅导作业就忍不住吼孩子,血压飙升等等。我想这个问题除了学校和孩子自身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了我们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的焦虑心态,对孩子面临诸多升学问题而“内卷”的抱怨及无奈。

  我认为“作业成为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是做作业的数量、质量和家长的预期、在家辅导之间的矛盾。作为家长,如果能正确处理好作业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就能有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从而能更好地发展个人兴趣及爱好,让“作业”不再成为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之路上的“拦路虎”。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家长适时适度参与辅导孩子作业还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在低年级阶段参与的比重还要多一些。

  就校内作业而言,我觉得有一点我们学校的老师做得比较好。老师在每次家长会上都会就各科日常的必做作业内容及作业量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例如口算、默写等基础性的作业。这样的话家长对作业就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这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巩固练习作业大多在校就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对于这部分作业我们家长可以少辅导多引导,不要总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强加于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尽量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去完成;不要总是纠结于一时的错误或分数,更多的是督促引导孩子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检查、朗读-默读的转换、书写规范等等。

  对于研究、探究性的作业,就是专家们说的实践性的作业,我认为需要我们家长适时适度地参与,给予必要的辅导。这种作业的形式包括读书小报、单元总结小报、辩论会、观察日记、演讲等等。这种作业往往是高质量作业的体现,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及拓展。一份高质量的作业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比如学习小报,我们学校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有一份总结小报,语数英都有,这是让孩子们逐渐学会自我梳理知识、自我总结的一个重要手段,孩子们的自学能力,一步步得到了提高。

  这种研究、探究性的作业还能帮助孩子们将课堂所学联系实际,例如,去年暑假有一个关于阶梯计价的数学小报作业。就是让学生们去搜集生活中阶梯计价的例子,然后以小报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家长帮助把水电气的收费单作为素材提供给孩子,需要指导孩子查找计价规则,从而了解阶梯计价的意义,培养节约意识。这种作业刚好符合袁亚湘院士讲的——高质量的作业设计要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

  还有一个例子,就像刚才商校长讲到的查找作者背景资料的语文预习作业,这种作业需要上网查询。我们的语文老师专门就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术权威网站、关键词等从网络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布置课文作者、人物传记及背景资料的学习小报作业,学生需要查找并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提炼出主要内容,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家长在家给予适度的指导,才能及时规避不良网站的侵蚀及错误知识的干扰。

  总之,合理的作业量、高质量的作业内容及家长们适时适度的辅导,将使“作业”不再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而是成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的有力工具。

  谢谢大家!


   编者按

  2021年7月3日下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文摘周报社承办、中关村第一小学协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廖红等与会领导对我院举办教育科普论坛、推进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等与会专家围绕“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作业”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就作业问题达成一些初步共识。论坛采取线下会议与线上直播结合方式,来自北京、江苏、重庆、山西、河北等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人员、家长等200余人出席了现场会议;线上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度达9万余人次。论坛得到教育战线和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取得明显正面成效。

  (本文根据中关村第一小学家长代表,中外建华诚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电气设计主任工程师苏华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多元对话”环节的发言整理)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育文摘周报公众号,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