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耀国:践行“双减”政策,系统化推进作业改革
摘要:(马耀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 慧智育: 基于“双减”背景,和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简要陈述一点个人的思考。 第一个词是“系统”——要注重作…… |
(马耀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
慧智育:基于“双减”背景,和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简要陈述一点个人的思考。
第一个词是“系统”——要注重作业的系统化设计。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作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思考。聚焦作业的育人功能,注重课标、教材、课堂的深度关联,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系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并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段时间,从区域层面,我们12个学科的教研员做了调研,也梳理了大量文献,提炼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作业设计的系统化不够。就统筹优化设计作业方面,我认为,首先要进行四个方面的逻辑追问,即围绕“四何”思考工作:因何、有何、为何、如何。第一个追问是,因何而作业?也就是说要探究明白作业的育人功能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作业的出发点,也是问题的原点。就如同我们开展课堂教与学,首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与学的目标为何?否则我们有可能会越走离目标越远。第二个追问就是,目前作业有何问题?基于作业的功能,我们要推进作业不断改进完善,那么作业当下的实际问题和现状是什么?需要诊断清楚、深度研究、厘清现状问题。例如作业目标不清,结构性不强,重复训练偏多,实践性不足,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不足,这样明确了问题清单,才会有的放矢。第三个追问就是,为何产生这些问题,原因何在?进行作业的问题归因,只有对归因做精准的分析和研判,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真问题的解决。第四个追问就是,如何解决这些作业问题?就需要我们拿出行动策略,探索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实操办法。
第二个词是“理念”——要注重育人理念的持续变革。关注作业的育人落点,突出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基于自身实际发现与发展潜能,助力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整体发展。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更要关注学习动态过程,关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在“学习的动态流”中帮助他们反思学习、改进不足,建立信心。课堂前后,教师要时常思考,作业的困境何在?这是当前的研究难点,也是热点。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的育人理念变革还没有到位。表面上看,我们觉得是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多,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老师对于作业育人功能的理解没有到位。教学者,需要时常拷问——作业设计是为了什么目的?人们常说,我们出发的太久,却忘记了要去向何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而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理念,没能跟上育人变革的步伐。回首深入开展的课改历程,围绕作业创新与变革的研究,寥寥无几。2021年3月,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突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反观当前人们普遍对作业的认识观,显然与新时代的人才观、发展观不够匹配。在作业设计与实施中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解决“真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通过设计符合学情的多元作业形式,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三个词是“抓手”——要注重实践策略的适时支持。为给教师具体可操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策略,海淀区积极推进作业变革,致力实现作业的持续优化。推出五项举措:作业文件制度、作业评价标准、作业工作坊建设、作业设计竞赛、作业成果汇编。第一是制度先行, 2021年5月,以区级红头文件颁发实施《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二是作业标准导航,规划设计《海淀区单元作业设计评价标准》;三是指导跟进,海淀区教委和教研机构联合成立海淀区“作业工作坊”,对全区优秀教学干部、骨干教师,分学科开展作业专业化水平系列培训。四是作业竞赛历练本领,结合海淀区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嵌入单元作业设计专项竞赛。五是凝练海淀作业专辑,及时梳理成果,发挥辐射作用。为了给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操办法,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推进学科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建构区级教研“5+M+N”课程,关注单元学习的主题、目标、评价等,指导教师注重作业的内容难易、总量控制、长短搭配、动手实践等。在《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文件里也明确提到了,要突出三类作业的融通设计和实践:第一是复习巩固类作业,突出作业基础性常规功能;第二是拓展延伸类作业,对在一段时间内给学生多少作业量都提了建议,体现学习的整合;第三就是综合实践类作业,指向跨学科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
就目前的作业实践,我们有三个基本观点:
一是素养导向: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等,均应指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的设计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建构和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素养。
二是标准导向:基于学习标准,实施作业评价,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从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作业结果等多维度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价优化学生后续完成作业的质量。
三是激励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真实发生,突出激励性评价,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引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编者按
2021年7月3日下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文摘周报社承办、中关村第一小学协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廖红等与会领导对我院举办教育科普论坛、推进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等与会专家围绕“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作业”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就作业问题达成一些初步共识。论坛采取线下会议与线上直播结合方式,来自北京、江苏、重庆、山西、河北等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人员、家长等200余人出席了现场会议;线上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度达9万余人次。论坛得到教育战线和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取得明显正面成效。
(本文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马耀国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多元对话”环节的发言整理,作者有修改和补充)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