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有奖征文 | 杨本倬:奔波与电波

摘要:家校沟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阶段。 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

  家校沟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阶段。

  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笔者主要在农村中小学工作。那时候,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通讯条件,都非常落后。所以,那时候家校沟通的方法,绝大多数是教师走出校门,到学生家去,称之为“家访”。

微信图片_20221027213124

  说到家访,还真有不少难忘的记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放晚学后家访是常事。那时候学校有规定,为了落实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班主任对本班级学生的家访,每学期每生不得少于两次。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家长对教师家访持真诚的欢迎态度,而对于学校通知家长到学校来,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抵触情绪。我就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

  一次是在农村初中工作时。有位数学老师上课已经约半小时,一位同学才匆匆赶到学校。这位老师大光其火,把迟到的学生狠批一顿不说,还让这位学生站在教室外直至下课。然后让别的学生带信,叫家长第二天到校里来。第二天早上,带信的学生又给这位数学老师带来了家长的口信,说是学生送到学校,就是让老师教育的。如果教育不了,就让这位老师给送回来。结果造成了家长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僵化。

  还有一次是在职业中学。班上来了一位叫陈杨的同学,其父是一位农村电影放映员,每天晚上都轮流到所属各村放电影,工作比较忙。那小孩在家父母管教很少,成天跟镇上一班孩子东游西荡,沾染了不少不良习气。那位班主任就打电话叫孩子爸爸到学校来,叫了好几次,每次都说小孩这不行那不好的。有一次,他看到我,跟我开玩笑说:“我这人深更半夜跑夜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学校打电话。“我也半真半假地对他说:“老陈,你相信吗?总有一天我会给你登门报喜的。”

  当时我们职业中学设的是财会专业,这个专业有一门课是珠算,而珠算技能是要通过市财政局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级(考试)的。所以,每个年级的学生在高一年级就要进行定级考试。当时我兼任这门课,于是,就辅导陈杨同学狠练打算盘,结果,他居然拿到一本珠算6级的等级证书。于是,我就带着这本等级证书,骑自行车二十公里,到丰利镇陈杨家。

  可想而知,陈杨的父母是何等的高兴。那天,陈杨也是出奇的安静。我当着陈杨的面,向其父母汇报了陈杨敢于仗义执言、肯帮助别人,有吃苦耐劳精神,积极参加体育比赛等优点,尤其是学习计算技术时的认真刻苦劲头更值得表扬。同时,又询问了他在家里的一些情况,然后向其父母,特别是向陈杨提出了几个建议和希望。在那种融洽的氛围中,他们一家人都表示感谢。回校之后,再因势利导,终于使一个后进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这位同学入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讯工具的日益现代化,改变了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记得我的孙子进入小学后,我们家长每学期都要向班主任缴三十元的通讯费。当时有手机了,但没有微信功能。学校和家庭的沟通,都是发短信的,发一条短信是0.1元。换言之,班主任每学期最多可给我们家长发300条短信。再后来,有了微信,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这样,家校联系沟通更加便捷。有的老师甚至可以在手机上向学生直接布置家庭作业。至于缴费呀,开会呀,请家长到校面谈什么的,只要动动手指或发个语音,就分分钟搞定了。

  于是,家校沟通由几十年前的迈腿奔波,变成了如今的动动手指发“电波“,真是太现代化了。

微信图片_20221027213128

  成功的家校沟通,应当是学校(老师)和学生家庭(家长)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成果的共享。过去的家访,都是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教师要求家长如何配合,家长对教师有什么要求或希望,都可以坦诚相告。在实施教育引导上,教师从不推卸自己应负的职责,从来不会用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家长。从来不会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样的"理论“,把孩子的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委过于家长。

  家校之间的沟通,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你有了真正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责任感,你就能自觉地做好家校沟通这项工作。而不是像当下的某些教师,打着家校沟通的幌子,为自己"减负"。

  为了振兴和发展教育事业,为了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过去奔波家访的光荣传统和不辞劳苦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条件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想出新办法,提出新措施,把家校沟通做得更加深入,更加扎实!

微信图片_20221027213132

  作者简介:

  杨本倬,江苏如东人。一位退休20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创办了一所农村小学,一所乡村初中,参于创办了两所职业中学。喜欢以平实的文字,抒写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工作期间,曾有多篇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发表于《语文导报》《中学生读写通讯》《语文学习》《沿海教育》等报刊。退休后,在《南通日报》《现代家庭报》《大江南北》等多家报刊以及多家公众号上发表作品数十篇。


a97d9fbb0307481203d12d41a7eef177_1-220920215932623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