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要有因读书而改变的故事
摘要:每位教师都应该去 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 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梦想 并努力去实现 一个极佳的路径就是阅读 阅读究竟怎样让人拥有成长动 力并向着职业幸福的目标前行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 |
每位教师都应该去
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
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梦想
并努力去实现
一个极佳的路径就是阅读
阅读究竟怎样让人拥有成长动
力并向着职业幸福的目标前行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陈大伟教授
讲述了他经历的独特的读书故事
快和小师一起阅读——
读书故事,要有因读书而改变的故事
陈大伟: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主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方法等问题,注重学以致用,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出版有《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寓言中的教育智慧》等25本教育教学专著。
前段时间,我再次来到了书香四溢的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听大家关于读书的故事,向大家学习,我体会到:一是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读了以后你要用,这是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又要去学,通过读书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用以致学;二是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大家一起读,共同探讨,可以坚持更久,走得更远;三是读书要注意输出,输出可以是写作,写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交流。
书是什么?我在很多地方讲坐井观天的故事,一只青蛙坐在井里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一只小鸟飞来说天大得很。我们可以把书本理解为“小鸟”,它告诉你另外的人生可能、另外的教育可能,让我们发现新的人生,找到新的教育可能,让我们的人生和教育呈现出另外一种可能。这种交流,也有可能成为他人的“小鸟”。
教师应该有一些读书的故事
2008年,我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朱旭东老师同在云南师范大学做教师培训,活动结束,两位研究生送我们到机场。朱老师问两位研究生:“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读书的故事?”两位同学愣住了,一时不知道怎么说。我看出朱老师想给这两人分享他的读书故事,就给两位研究生递话:“你们可以问问朱老师,听听他的读书故事。”一位研究生顺着问了。朱老师说他在美国学习,借了300多本书,其中大部分是名人传记,现在还能查到他的读书记录。当时我就想,人家读的是名人传记,人家是向名人靠齐,在这一点上,我就不如他。
由此,我还有另外的思考和收获,我建议观课议课时,上课教师要主动询问观课教师:“请问,如果你来教,你会怎么处理?”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要学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二是为了建设“从批评者到建设者”的教研文化,不要去批评别人,而是要帮助其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这里的策略和方案不是“怎么想”,而是“怎么做”;三是促进观课者对自己的问题承担主动思考和责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四是有了好的想法和思路,你不问他,他憋在心里也难受,善意地询问“假如你来教”,这是给观课者的表达搭台阶,这是成人之美。
由此也带来了自己参与观课议课的改变:对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我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怎么处理;议课时我会培养上课教师主动询问的勇气和习惯,主动提醒上课教师“就这个课堂现象,你可以问一问‘陈大伟老师,就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来处理,你会怎么办’”。
因为时间缘故,朱老师只说了借书的故事,没有说所读之书对他的影响。机场上分开后,我想“如果有人问我‘陈大伟老师,你能不能说一说自己读书的故事’,我该怎么回答”。这就有了很多读书的回忆和这些书影响自己的故事。这里说一说其中的一个故事:
我2002年从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到成都市教育学院工作。2003年春,有一天早上我准备上班,从7楼下到6楼时,熟悉的邻居看到我:“哎呀,又去上班了。”语气中满是同情。可能一些老师上班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心情:“又去上班了。”但当时我很想给邻居说:“你不知道我今天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这天早上,我对《后现代课程观》的“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的话,我预测它将以自组织理念为核心”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在于自组织
“组织”有两种使用方式:如果当作名词使用,组织是指某种事物现存的有序方式,即事物内部按照一定结构和功能构成的存在方式,组织的核心是有共同的目标、彼此之间存在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如果有了共同的目标,彼此之间有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学校是一个组织,班级是一个组织,小组也是一个组织。
如果当作动词使用,组织则是指事物向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的演化过程,组织的过程既包括层次上的跃升过程,也指同一组织水平上复杂性增加的过程。比如,你当班主任,原来的同学互不认识、一盘散沙,在你手里有了共同的目标、彼此之间有了依赖和互动,群体变成了集体,这是一个组织的过程;同样,你接手一个乱班,在你的带领下,班级的面貌越来越理想,集体的水平和力量有了质的提高,这也是一个组织的过程。
与组织相对的概念是“非组织”,非组织从名词角度看,可以说是没有共同目标、彼此之间缺乏有机互动的松散个体聚集;从动词角度看,非组织是指事物向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的无序的演化过程,比如明明是一个好的班级,你越带越乱,这就是一个非组织的过程。
组织的发展方式可以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所谓自组织,是指组织系统不用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动力在系统内部,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控制。
他组织是与自组织系统性质完全相反的另一类系统,它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不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只能在外部指令的推动下组织和演化,系统的整体活力依赖于外部控制,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从生命的过程和意义看,生物系统的本质特征是自组织,人的本性是希望自己能为自己做主、是有自组织愿望和要求的,教育需要这种自组织的教育力量。“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这是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的趋势和方向。
当时我正在深化研究和思考校本培训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在哪里?在于自组织,也在于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我们现在经常坐高铁,高铁是什么?是动车组。
我们过去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是车头带,带的是牵引机车,车头带着后面的车厢走,这样的火车速度还是上不来。现在是动车组,所有的车厢都提供动力、都成为动力,车头自己也有动力,但主要作用不是带着车厢跑,而是为车厢提供方向。当大家都成为动力,动车组的速度才能上来。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要拥有动力,都要传递动力,不要等着别人来带。
另外,老师怎么教学?也要促进学生自组织。由此我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好的教学,教师角色要由思想的提供者转换成思想的促进者;教学过程要从提供思想走向促进思想。我自己教学也好、给大家做讲座也好,我要从思想提供者转变成思想促进者。观察和讨论老师的教学,我要看上课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思想提供者还是思想促进者,是在提供思想还是促进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更多学生有质量地思考?
读书以后,有了这样的思考,会有这样的生活变化,你说自己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这样的幸福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快乐和幸福。我想,每位老师都能有这样的幸福,期待大家都能体会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
每位教师都应该去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
2008年,我读到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笔记《文化的价值》里这样一句:“每天早晨,你必须重新掀开废弃的碎砖石,触摸到翠绿的、生机盎然的种子。一个新词就像一粒播下的种子。”还有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界在你心中》中的一句话,我曾经对其感觉不深,近几年我经常分享:“思想往往会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这些概念而活。”
幸福教育是我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我曾经的博客名是“为幸福的人”,这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我自己要成为幸福的人,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内心充满幸福,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感染学生;第二,我要努力让教师成为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第三,教育的目的,是为幸福生活的人,是培养幸福生活的人,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
这里有一个逻辑起点,那就是“幸福是一种能力”,这一观点我曾在哲学家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中读到。据此,我这样看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首先,幸福需要教育,人生来并不具备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这种能力,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幸福。
其次,教育需要幸福。这里又有这样三点——
第一,教育应以幸福为终极目标和导向,若背离了这一目标,教育便失去了方向。
第二,教育还需要幸福的过程来支撑,在现实教育中,许多时候我们以理想主义的态度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这种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因为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他们才会更加努力,生命也会因为被珍视而被珍惜,生活因为可爱而被热爱。
第三,幸福需要幸福的老师来实现,没有幸福的老师,就难以开展幸福的教育,也难以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可以说教师之福关乎社会、教育和学生之福,教师最好的修养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以满心喜悦的态度投入教育工作,面对学生。
理想课堂是幸福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位教师都应该去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就我而言,我对理想课堂的架构源于对幸福教育的理解。
第一,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改善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课堂质量可分为学业质量、学习生活质量和学习发展质量三个方面。学业质量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应学知识,能否应对考试;学习生活质量关注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的学习感受;学习发展质量关注学生是否为下一次学习积累了信心、热情,是否学会了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理想课堂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得好,还要过得好、发展得好。
第二,要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教师的幸福生活体现在课前有期望,对上课充满期待;课中能创造,能够从容应对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课后能审美,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欣赏。教师的教学审美首先是要按时下课,按时下课是保障教师生命安全、尊重学生休息权和健康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利用课间时间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当教师能够创造幸福的课堂生活时,他们会收获学生给予的温暖与感动,这种幸福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第三,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价值的改造,使其真正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和创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形成生活智慧。第四,要采取合适的有效手段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在理想课堂中,对“学生”的理解也至关重要。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本领、获得生活智慧、体验生命意义与价值尊严的人;学生要学习生长,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教育要教学生有生疏感的内容,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学习活动中实现真正的生成与发展。
- «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时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