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期间高校联系考生?出现这些情况,警惕诈骗!

摘要:每年高校招生录取季,是诈骗分子伺机作案的“高发期”。在此期间,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对录取结果的急切心理,精心设计并布下各类诈骗陷阱,伺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近期,……

       每年高校招生录取季,是诈骗分子伺机作案的“高发期”。在此期间,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对录取结果的急切心理,精心设计并布下各类诈骗陷阱,伺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近期,有考生接到电话,询问其是否愿意就读某学校等,考生对电话沟通内容真实性难以辨别。小编提醒:出现以下这些情况,考生务必要提高警惕↓↓

  第一种是“谈钱”。冒充高校招办工作人员,以“录取资格审核”“保证金”“学费预交”“赞助费”“报名费”等名义要求转账汇款的,均为诈骗。

       相关案例:2024年8月29日,金女士报警称被某大学招生办刘主任诈骗11万余元。经查,犯罪嫌疑人刘某天曾就职于江西某大学自考招生办,2018年离职后,他冒充招生办主任,分四次收取“报名”费用25500元,后又谎称升职,以提升学历更便捷高效为由,让金女士一次性缴纳学费90000元。2024年8月,金女士亲友发现查不到毕业证,刘某天则推诿后失联。10月6日,刘某天在河南被抓获。

       第二种是“夸海口”。以所谓的高校招办工作人员的身份,声称“花钱就可修改志愿”“花钱就能争取补录名额”“花钱就能保录取”的,均为诈骗。

       相关案例:2024年,市民黄某接到一名自称北京某大学招生办负责人的电话,对方以“内部名额”“花钱就能保录取”为诱饵,承诺可以确保其儿子顺利进入本科学习,甚至实现本硕博连读,但须立即支付58000元报名费。黄某去银行办理大额转账业务时,因一系列反常举动被网点工作人员察觉,后在民警和工作人员劝解下,放弃转账念头。

       第三种是“加微信、点链接”。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以“核对录取信息”“预交学费”“领取助学金”等名义,要求考生或家长添加指定微信好友,或点击附带的“官方链接”进行操作。这些微信往往是骗子的私人账号,链接则可能是钓鱼网站(用于窃取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相关案例: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诈骗案件中,被告人周某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以及教育部招生审批表等文件,制造学生将被浙江大学录取的假象,骗取家长134万余元。在行骗过程中,为打消家长的疑虑,周某申请了一个新的微信账号,将昵称设为“浙大哥”,头像设为浙大校徽,自导自演,将自己与“浙大哥”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家长。

       正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一旦涉及,均为诈骗。

       最后提醒各位考生,如果对接到的电话存疑,可以先行挂断,通过高校官网查到学校招生办公室官方电话回拨核实。


99999999999999999999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时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