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万粉丝,河大这位教授因硬核科普走红!
摘要:29岁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 37岁被评正教授 近日 47岁的他因硬核科普走红 抖音粉丝量累计达到了151.8万 他就是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教授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戴树玺 也是“爱较真的…… |
29岁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
37岁被评正教授
近日
47岁的他因硬核科普走红
抖音粉丝量累计达到了151.8万
他就是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教授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戴树玺
也是“爱较真的戴老师”
他专注于讲解
量子力学、原子弹、黑洞、芯片制造等
“硬核”内容
目前已发布视频超300条
直播场次众多
收获高达687万的点赞
从开始的芯片设计、EDA 软件、光刻
到后续的封装测试
他喜欢把做芯片的流程按照一门课来讲
在这些硬核的话题里
戴老师常常插入一些形象化的比喻
他认为
如果面向专业学者的科学知识是
酒精浓度极高的伏特加
“那么针对大众的知识科普视频就是水果酒
有酒精,又不会把人干翻
那种微醺的感觉就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在戴树玺的评论区中
有网友留言
“我竟然听得这么认真”
也有人开玩笑
“这是月薪3500的我能看的吗”
8月30日
一则名为
“被这个教授的硬核科普惊到了”
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介绍戴老师为了拆解看似艰深的物理知识
以“如何做原子弹”的趣味形式引入
点燃网友的兴趣进而深入讲解科学内容
9月1日
《中国青年报》发表名为
“月薪3500能看吗?
这位教授的视频,不用烧CPU”的报道
讲述戴树玺教授因硬核科普获百万关注的故事
他主讲芯片制造技术、量子力学科普视频
网友看得津津有味
看完还不忘自黑
“这是月薪3500的我能看的吗?”
这样既自嘲又真挚的评论让戴树玺很开心
“这说明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忘记仰望星空”
9月1日
戴树玺教授如约在抖音开学公开课开讲
“量子是什么”
他在直播课程中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了
量子物理的发展过程
并结合热播电影《奥本海默》
来解读量子物理的应用以及这位伟大科学家
在原子弹研发中的杰出贡献
两小时的直播观众人数达到5.6万
他透露
未来还计划在抖音上继续开设更多课程
分享宇宙的奥秘以及中国航天的精彩故事
以下是戴树玺教授
在抖音公开课发布会
的演讲内容
多种形式的科普历程
大家好,我是戴树玺,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教授、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也是抖音上@爱较真的戴老师。关于我的昵称,可以解读为,“较真是保护色,爱折腾是真内核”。
我从小就爱折腾。高考前,我喜欢折腾各种电子小制作,比如做一只光一照就会叫的小鸟,所以报志愿的时候选了物理学。上大学之后,物理系学生的周末常常就是同学们一起在校园里“摆摊”,支个棚子、拉面小旗,就开始给路过的师生们搞电器维修,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接到的“活儿”多半是收音机和磁带录音机。
除了这些,我还爱折腾电脑,1999年,我所在的大学刚通网,我就给我们实验室做了一个主页,在上面更新一些常用资料或者组会通知之类的。后来我甚至还做过一个英文网站,介绍《三体》。现在想想,我的自媒体博主生涯可能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可惜随着读研读博的科研工作越来越忙,这些业余爱好被迫中断了。从中科院博士毕业后,我又去了国外读博士后,后来又做过访问学者,现在是河南大学的一名物理学教授。在搞研究的那些年,我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和超净间里,有时基本是与世隔绝的状态。
直到2014年,调入物理与电子学院,我才开始稍微有了一点空闲时间,重新当起了“博主”。一开始,我只是在为备课搜集资料的时候,顺便写一点科普类的文章,发布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比如给中学生介绍爱因斯坦,或者告诉他们光是怎么形成的。后来,我发现在网上回答物理学相关的问题也很有意思,有时候一天能答好几条,基本每条都会超过500字。过了一段时间,我还成了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
疫情期间,我不得不在家给学生们上网课。我还发现,视频内容出现得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欢迎。我就开始自学剪辑,尝试着在西瓜视频上发些自己做的科普视频内容,长度一般在十几分钟,内容一般是我日常教授的课程以及我本人的研究方向,比如量子力学和芯片,积累了几十万粉丝。
再后来,我发现短视频是传播的“风口”,传播更快、更广,我正式入驻抖音,成了@爱较真的戴老师。
抖音短视频助力科普
一开始做抖音的时候,我把以前制作的长视频改成一两分钟的短视频发布,后来,我觉得短视频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就开始专门针对抖音平台设计视频的节奏和风格,比如信息密度更高、语速更快。
做了大半年之后,我决定出镜拍摄。一开始有些顾虑,后来我发现很多专家也在出镜拍视频,就没管那么多了。刚开始几乎什么专业设备都没有,我在家里的客厅和餐厅中间拉了块黑幕布,摆上三个收纳架放几本书就布置好了背景,我坐在餐桌前拍摄。没有相机,我用手机录;没有提词器,我就把事先写好的稿子硬背下来。
后来,我打算把这件事变得更“专业”,也更“有趣”。我从粉丝里找到了一些合作伙伴,还请人帮忙设计卡通形象和动画演示。作为一个“技术控”,我的相机和镜头换了一大堆,用上了无线麦和提词器。我也进行过好多次直播,每次和大家聊上一两个小时。
我的科普比较硬核,讲量子力学、核电站、黑洞,“为什么火箭点火,发射台却要喷水”“粒子加速器为什么那么费电”“两个黑洞撞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后来的内容多数跟芯片相关,关于怎么做芯片,我把它分成很多步骤,做了多期视频,从开始的芯片设计、EDA 软件、光刻以及后续的封装测试,整个流程按照一门课来讲。
讲解的同时,我会找对于大众来说形象化的比喻,便于大家理解。比如讲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到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还可以发生扭曲。这句话大家听起来很难懂,但可以把大恒星比喻成铅球,把时空比喻成床垫,把重得像铅球的东西放在床上,床垫自然随着铅球的质量而扭曲。
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我还做过一期名为“在家能做原子弹吗”的视频。其实,无论从材料还是配置浓度来讲,人们都不可能用手边的物品实现制造,我想以趣味的形式点燃网友的兴趣,进而深入讲解,拆解看似艰深的物理知识。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如果面向专业学者的科学知识是酒精浓度极高的伏特加,那么针对大众的知识科普视频就是水果酒,有酒精,又不会把人干翻。那种微醺的感觉就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物理是万物之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但大家对它有个普遍的印象,就是看着很难学。其实,它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为什么觉得难学?是因为看上去理论挺难,公式挺难,但这些内容有很好的应用,我就通过应用把理论和公式拆开,借助视频,给大家好好地讲一讲。
有一天,我的抖音后台突然“爆了”,一打开手机显示有了“999+”条消息。那时是北京冬奥会期间,“爆了”的视频是关于冰壶的前面为什么总有人在刷冰面,最后获得了几百万点赞和7000多万播放量。
我慢慢意识到,原来大家的求知欲是如此强烈。评论中有人留言,“抖音上已经有科普核弹的了”,也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月薪三千五的我能看的吗”,但我能清晰地从大家的自黑背后,感知到普通大众对知识的渴求。还有人给我留言,我还想看某某内容,合适的话,我就接着做成系列内容。
我也越来越意识到,在抖音做科普博主可能不仅仅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更是我作为一个老师,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工作和责任。只不过,这一次的课堂不在教室或实验室,我面对的学生也不只是班上的几十个上百个,而是成百上千万的大众。
现在,我的抖音账号已经有了151万粉丝,收获了687万个赞。
科普已经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依托抖音平台,除了教学和科研,我已经把科普变成我剩下的三分之一工作了,我很知足。也要感谢我的学校河南大学的支持,学院和学校得知我在拍视频做科普,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2021年,我依托学院申请了物理学的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我在河南省科协和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实验和拍摄场地,现在我的视频也是在这里拍摄的;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还申请了河南省全媒体科普创作基地。
我慢慢发现,以往我的视频更多是面向成年人,但青少年同样甚至是更需要被影响。在郑州720洪水期间,我发了一条“面对极端暴雨,医院停电怎么办”的视频,介绍洪水期间电力救援是如何进行的,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她家4岁的孩子把那条视频循环看了几十遍,还会跟别人说“你知道医院停电了,该怎么办吗?”。我听了以后其实挺感慨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能只是因为一本书、一条视频,就会喜欢上科学。
从那以后,青少年也成了我科普内容的重要受众之一。我们会邀请中小学生来基地做趣味的演示实验,比如摸一个金属球头发就会炸起来那种。我们也会到各个中小学校的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实验过程。
我也会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们放做完的短视频,毕竟有些物理原理光描述不好理解,一些公式的建立也很复杂,一打开课本直接面对公式,人会有点懵。物理研究对象广泛,小到原子、原子核,人类肉眼都看不到;大到浩瀚的宇宙也很难实际观测,而视频可以将这些内容清晰、具象地呈现,每次上课前的“暖场”时刻,我都会给学生们播放一个故事。
在我们学院,我每年有几次给“国培计划”中学教师培训的机会,我每次都会讲到如何做科普,如何做短视频。有的老师没经验,想要先借我的抖音视频做教学素材给孩子们放,我总会表示“大力支持”。
我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之一就是拍摄一组青少年进行趣味小实验的视频,实验工具就是身边触手可及的硬币或尺子,将来有可能在公共场合播放。
我也计划在抖音平台开设直播公开课,讲讲宇宙的奥秘、中国航天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了解科学家的钻研精神。也许有些内容在生活中用不到,但这是整个人类的探索,希望我的视频能成为大家仰望星空的一扇小小窗户。
今年我47岁,也许不是做科研的黄金年龄了,但我觉得科普的工作同样重要,同样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我依旧爱折腾,依旧不想过一成不变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自己退休了也还在发抖音,成为一个真正的“银发创作者”。哪怕一万个关注我的人中只有一个人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我就很开心了。
谢谢大家!
三尺讲台,四方黑板
以言传教,以身育人
河南的教师群体中
有无数个如同戴老师般
为教书育人做出自己的努力的教师们
他们甘于奉献,无怨无悔
在授业解惑的道路上躬耕无悔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