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红专栏 | 走进庙底沟博物馆
摘要: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三门峡文化的“新地标”。 仲夏,我们一行七人走进庙底沟博物馆,穿越时空,感受“史前中国”神奇之美。 庙底沟元素…… |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三门峡文化的“新地标”。
仲夏,我们一行七人走进庙底沟博物馆,穿越时空,感受“史前中国”神奇之美。
庙底沟元素登上2023年兔年春晚,庙底沟博物馆的建设同样别具匠心。庙底沟博物馆占地94.87亩,于2020年3月开工建设,建筑面积约19870平方米。2021年10月17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博物馆,以“交融”为设计构思出发点,将建筑体量南北分为7个楔形体块,西高东低或东高西低交错布局,建筑整体如同交握的双手,将公园绿地景观和城市广场融为一体。
走进博物馆,引人注目的是镂空的“花瓣穹顶”,在阳光下散发着炫目的银光,通透晶莹,若幻若真,形成浑然浩渺的时空感受,给参观者留下无尽的遐想。
解锁文明密码,绽放满庭芳华。据介绍,“满庭芳”取意自古典文学词牌名,其中,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创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这是先民恒久的心灵印迹,这种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意识,凝聚成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承的精神文化内核。
舞美主题符号“花”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年里的欣欣向荣、吉祥喜庆,更是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生机活力和坚毅顽强。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设置四个展览:“花开中国”主要通过大量图片、文献和实物,展示庙底沟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构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花之蕊”“邂逅庙底沟人”分别为基本陈列、近20年豫晋陕仰韶文化核心区域考古成果展、数字化展厅;专题展为“庙底沟记忆”。馆内穹顶、地砖、着装、文创……目之所及,一片“花”的海洋。
走进博物馆,我们跟随导游的脚步依次参观,一件件陶器实物,一座座微塑景观沙盘,一幅幅史前文明的场景还原图,兼之动画模拟的先民们生活情景、互动多媒体……令我们目不暇接,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长河滚滚向前。
3300多件文物,是无声的语言,记录着仰韶文化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展示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文明印记。保存完整的弧线三角纹彩陶盆图案复杂、线条流畅、颜色漂亮,足以看出那个时代彩陶的制作水平之高。
瓮棺葬群的瓮大小不一,瓮底都留有一个小口,据介绍才明白,那是让不幸早夭的灵魂通向天堂的出口,驻足在瓮棺葬情景演示动画前良久,我们感受着先民们的苦难、坚强,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希冀;盆、瓶、罐、瓮、釜、鼎等大量纹饰精美的彩陶器物,经历选土、制坯、彩绘和纹饰、烧窑等工序“炼制”而成,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展示出史前文明的繁荣图景。
“中国彩陶最发达的时期,就是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有时候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彩陶最多的、有彩陶最漂亮的地方,就在庙底沟。”中国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这样描述庙底沟。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据介绍,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的“华山玫瑰”,指的是彩陶上见到的“玫瑰花图案”,是庙底沟文化彩陶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苏先生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旋纹、花瓣纹、鸟纹、鱼纹、人面纹、抽象的平行线、网纹等纹饰纷繁复杂、绚丽多彩,圆底、尖底和曲面的陶罐、陶碗、陶钵等彩陶器具大小不一、形态有别,在整个博物馆中占据大量空间。
走进彩陶的世界,我们不仅仅是大饱眼福。走近,观赏,遐思,震撼……普普通通的泥土竟然焕发出如此独特的魅力,红、白、黑三色竟然可以创造出一个纷繁多姿的世界!
“哇!好美!”是的,我的内心也激荡着和孩子一样的惊呼。庙底沟时期的彩陶纹饰,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这种多元一体的元素融合手法,可以窥见史前文化的繁荣,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先民们的高超技艺和惊人智慧。
有的纹饰采用以图案间的留白体现整体美,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这种被称为“阴纹”或“地纹”的彩陶纹,从“阴”和“阳”的角度审视,让我们看到了庙底沟文化类型更高的审美意识。现代意义上,中国传统绘画的“计白当黑”理念,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明显已有体现。
“妈妈,快来!”孩子们被彩陶制作体验游戏所吸引,按照动画提示沉浸式绘制各种图案,乐此不疲,兴致勃勃,当自己精心设计的彩陶经过烧制成功,出现在屏幕前的那一瞬间,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微笑。我想,他们一定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同时对中华文明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最难忘的一座雕塑是织布的场景,准确来说是手工织麻布衣物的画面。雕塑中的一家三口如真人大小,穿着麻布坎肩,神态动作惟妙惟肖。一个站立的妇女高挽发髻,表情平静,左手高举,右手拿着类似纺锤一样的石头,在认真地搓捻着麻绳。
另一个妇女席地而坐,同样用石簪挽起秀发,左手执固定纬线的粗粗的纺杆,右手正在用石梭子牵引着经线,让经线和纬线不断地热情相拥,不一会儿,腿上已经织好了一方麻布,这两个妇女中间的小孩披散头发,目视亲人,小嘴微张,似乎在好奇地询问着什么……整个画面很温馨。这大概是比较早的手工织布场景,可以看出先民们对织布原理的认识,同时看到仰韶文化的文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动态视频和微塑景观中是先民们生活的场景,让游客联想到了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阳光明媚,河水清澈,绿树成荫,芳草碧绿,牛羊在静静地吃着草。画面一角,若隐若现的茅草屋,房前屋后是饲养的猪、鸡等家禽,几个先民在石臼里捶打着稻谷,远处是集体狩猎、捕鱼的场景……
我们好奇地走进了一间茅草屋,坐在“篝火”边“翻烤着肥嫩的“鱼”,墙上挂着一张兽皮,墙角摆放着石斧、石铲、石锛、石镞等劳动工具,置身其中,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古人的生活,体验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快乐。
走进庙底沟博物馆,我们走进了陶器的世界,体验着陶器的制作过程,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更感受着陶器由简单到复杂、从本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体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当我们踩着透明玻璃通道走过时,下边的陶器碎片清晰可见。近距离接触陶器,我们看到了一段史前文明融合发展之路。未来,我们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加绚丽多姿的华夏文明。
“厚重的庙底沟遗址,是历史给我们最好的馈赠。现在,通过庙底沟博物馆可以触摸了解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期待。”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说。
一上午的时间,似乎还是太匆匆。
如果有机会,我还要故地重游,走进这一段难忘的文明史。
作者简介:
沈莉红,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宫前乡中语文教师,三门峡市作协会员。个性内敛,追求诗和远方,把“没有书香陪伴的人生索然无味”作为座右铭,在文学的百花园里流连忘返。有作品入选《师兴旷远》。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