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张好美:与谁同坐

摘要:苏州园林里有一个亭子,和普通的亭子没有什么两样,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已是江南的黄昏。我们在斜风细雨中吟唱。正当我们要离去的时候,蓦地发现亭子的上……

  苏州园林里有一个亭子,和普通的亭子没有什么两样,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已是江南的黄昏。我们在斜风细雨中吟唱。正当我们要离去的时候,蓦地发现亭子的上端写着“与谁同坐”,笔力遒劲。不知道出自何人之手,只记得刚看见“与谁同坐”四个字时怦然心动。不知道这位书写的人出于何目的写出了这样的字句,竟在不自觉间写出了人类普遍的孤独,乃至我在十多年后还记得这个普通的亭子。

  大概人是群居的动物,总是希望有人和自己一路同行,然而内心的孤独却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人人都是上帝的孤儿”,写出了人们普遍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多么无奈,多么无助啊。梵高生前凄凉,不正是这样吗?记得梵高的一幅画《两只破靴子》,画面阴暗低沉,两只破靴子距离很远,一只竖立着,一只远远的躺在一边,显得破烂不堪。有人看过画后写了这样几句话:两只靴子,可以是朋友,可以是伴侣,他们本该一路同行,然而一个却被另一个抛弃,从而伤痕累累。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正确,但我想这大概和梵高的一生是相照的,梵高的一生不也是很疲惫,伤痕累累么?

  屈原大概也是孤独的,当他喊出:“世人皆醉而我独醒时”,那种要命的孤独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但还是没有人理解他,安慰他。他只好投了汨罗江。“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的诗句给了“孤独”一个很好的诠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朱淑真的“独行独坐还独卧”,鲁迅的“荷戟独彷徨”,不都是这样吗?若有一个人了解自己,欣赏自己该多么欣慰啊!难怪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我想:写“与谁同坐”的人绝不是一般的人,他和古人的孤独一脉相通,甚至触摸到了孤独的深邃。他大概也有知音难觅之感吧。多少年来,人们对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津津乐道,无非是说明知音难觅和得到知音后的愉悦。

  多少年了,我还惦记着这个亭子,惦记着写“与谁同坐”的人,不知道这位书写“与谁同坐”的人是否找到了他的“谁”没有,这个“谁”又是谁呢?等到和这个“谁”相逢时,是不是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出“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所以我说这个“谁”可能是个未知数,它可能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它只是人心中的一个美好,它也许只是一种等待,甚或是一种梦。“谁”除了人之外,还可能是一种归宿,一个港湾,一个家,“谁能容我与温暖的家中静坐片刻,谁能让我在她温暖的怀抱哭泣。”不正是这样吗?

  中国人的漂泊感如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和苏轼的“飘渺孤鸿影”,中国人的无归宿感不正如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毛泽东的“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吗,这注定了中国人的孤独感是伴随终生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似乎被遗弃的世界,所以我们多么希望与“谁”同坐,和“谁”同行。

  “与谁同坐”,说的多好啊,那么这个“谁”又是“谁”呢?


内容照片格式


作者简介:

  张好美,安阳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喜欢文学,与文为友,吟咏性情!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娜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语参家园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