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张云可:麦田里的校园
摘要:小学毕业那年,我12岁,然后就开始了初中生活。 我需要到兴隆镇上初中,兴隆镇,据说是取生意兴隆之意。我们老家管百姓赶集的地方叫街,所以又叫兴隆街,每逢农历的单日,乡亲…… |
小学毕业那年,我12岁,然后就开始了初中生活。
我需要到兴隆镇上初中,兴隆镇,据说是取生意兴隆之意。我们老家管百姓赶集的地方叫街,所以又叫兴隆街,每逢农历的单日,乡亲就去兴隆街赶集,就是购物,买卖日常用品。
在我们老家,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初中。我的初中校园坐落在镇子的东南方的田野里,校园整体走向为坐北朝南,典型的北方建筑群,学校大门设置在校园的正中靠西的位置,对着校园西边那条由南往北通向镇中心的水泥路。记忆中校园的东边、南边和西边都是麦田,学校沉浸在一片麦田中,风吹麦浪,环境优美,清幽寂静,书声琅琅。
初中校园很漂亮,带着对学校的向往,我和小伙伴们每周奔波在求学的田间小路上。
那时,我们上学,除了每学期开学时家长会骑着自行车带着被子把我们送到学校,放假时再接回去,平时我们都是同村的学生结伴上学或者回家。
我们村子离学校的距离,走大路大概是十二里,走小路大概是八里。
每逢星期天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就会收拾好书包,准备出发去学校,里边有周末写的作业,还有接下来一周的咸菜和饭票。然后,叫上村里一起在乡里上学的同届初中生,一起出发去学校。
我们顺着村西的沟边小路往西北进发,小路大概六十公分宽,路的左边是庄稼,路的右边就是一米多深的水沟,沟底还有村里人开垦的荒地。
走了一里多地,就到了魏岗村,穿过村里曲折的小路,来到魏岗村西北角出村的大路,好走一些,不过,往北走了大概一里地汇到去镇上的大路,而我们则需要继续向北走小路,这段小路也是村民去地里干活的小路,小路上长满了杂草,好像铺了一层垫子,和路边的庄稼一个颜色,嫩绿嫩绿的。
小路从向庄的村东路过,再往北,会下到一个大沟里,这是就是堰河,南北走向的一条小河,上边有一座小桥,过小桥往西,上坡穿过祁庄村,顺着祁庄村北边的高岗往西一里地,就可以隐约看到远处麦田里的校园了,麦田里有时还会有片漂亮的油菜花。
顺着麦田里斜向西北的小路,五分钟后就到了学校门口的那条南北水泥路上。我们一行人有说有笑,翻岗跃沟,时快时慢,走的快时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赶到学校,每周五下午回家时,时间则会用的少一些。
尽管从家通往学校的小路曲折漫长,但是记忆深处学校的角角落落还依然清晰。
进入校门,是一段四十米左右的水泥路,路的尽头正对着一个屏风,屏风前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路,也是学校的主干道,屏风上边写着学校的“三风一训”。以屏风为中心,东边是就餐区域,屏风往南为教学区,往北则为生活区,当然还有一个操场。
屏风的东边是一个小广场,其实就是一个供学生蹲在地上吃饭的空地,为了让地面在雨天不那么泥泞,学校老师在空地上铺了食堂的炉灰,在当时那也是一种路面硬化,下雨时广场上就没有泥巴了。小广场东边是一排坐东朝西的八九间小瓦房,这是学校食堂的厨房,门口摆几个破旧的长条课桌,就是卖饭的摊位了。
顺着屏风前的水泥路往南,右边首先是两间男生宿舍,就是农村“人”字形瓦房顶的两间大教室。
再往南,左右各一栋白色的三层楼房,左边那栋,三楼是女生宿舍,下边两层是教室,我上初三时在四班,二楼最西头那个教室。右边那栋,三楼是学校的实验室,二楼则是三个教室,一楼是学校的几个行政办公室,比如一楼最东头是学校的政教处,那是当时学生最怕去的地方,我上初一时在五班,二楼最西头那个教室。
顺着主干路再往南走,可以看到一栋砖红色的三层教学大楼,穿过路尽头一楼中间的楼梯过道,就来到了学校的前广场,这是每周一全校举行升旗仪式的地方,旗杆就在楼前的过道口,升旗时我们与北面的教学楼相对而立,相敬如宾。
这栋楼每层四个教室,中间一个楼梯间,两边各两个教室,每层两端的一个大房间则是老师们的办公室。我上初二时在一班,紧挨一楼楼梯东边的那个教室。
教学楼的东边靠学校东院墙有一排瓦房,从北往南依次是学校的小卖部和师生厕所,教学楼的西边对着的一排靠院墙的瓦房,则是学校的总务处和部分老师的家,教学楼和两边的瓦房中间都有个宽阔的过道,种了很多遮阴的杨树,很直很高。
教学区就这么大,初一、初二每个年级各六个班,初三有八个班,当时我就奇怪怎么会多出两个班,现在想想,应该是中途新来的借读生吧。
顺着屏风前的水泥路往北,依次为两栋三层女生宿舍楼和两栋教工宿舍楼,宿舍门口楼梯的栏杆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随风飘荡,最北边就是我们的操场。
当时的操场比较简陋,没有现在校园的塑胶跑道,就只是泥土地面夯实压平,后来铺上了从食堂拉来的煤渣,操场也不太大,中间放有两个篮球架,很简单,就是几根钢管上边顶一块木板,木板插个铁环,感觉是现代篮球架的雏形,那是相当朴素啊。不过,那也是当时男生无论大课间还是体育课都争相抢占的地方。
校园不大,却承载了我的初中三年;走过岁月,始终无法忘却记忆中的那片麦田;蹉跎半生,还是深深爱着那方求学的乐园。
作者简介:
张云可,河南省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教育局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班主任。在郑州市、区两级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4次,辅导学生在郑州市作文比赛中2人获市级一等奖、1人获市级二等奖,主持课题获市级一等奖2次,主持开发校本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门,并编写出版同名校本教材;负责郑州市四星级文学社团雨轩文学社,并指导编写社刊《那年》九期,总结编写中考语文专题校本培优教辅《问鼎笔记》等8本,计70余万字。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