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 | 葛高远:又闻“民心”粽香

摘要:刚立夏,麦梢还未变黄,离端午节尚远。“五一”上班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老哥,来上元包粽子吧!” 打电话的人叫王立峰,省煤田地质局驻伊川县平等乡上元村的第一书记……

  刚立夏,麦梢还未变黄,离端午节尚远。“五一”上班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老哥,来上元包粽子吧!”

  打电话的人叫王立峰,省煤田地质局驻伊川县平等乡上元村的第一书记,今年40来岁。他在上元村驻村的五年多时间里,为了拉近与乡亲们的感情,借着传统节日变着法的搞些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春节了和乡亲们一起包包饺子、元宵节了给老年人送些元宵、端午节了组织妇女们包包粽子、中秋节给村里人发点月饼、重阳节了摆上一场饺子宴、给老人们发身新衣裳。

微信图片_20220531164819

  上元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认识这个从省城来的年轻人,说以前的驻村书记有的智商高,光会干活,不会与乡亲们拉关系。王立峰是智商情商都很高,既能为村里揽来致富项目,又能把村里的文化生活搞的红红火火:建村史馆、文化广场、帮大龄青年找对象。乡亲们亲切的送他一个绰号“王大拿。”而王立峰则认为这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他把这统统叫做“民心”工程。至于和乡亲们一起包粽子,只是其中的一项。

  我去上元村参加包粽子活动有过两三回了。去年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在村委宽阔的大院里,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大嫂,用土坯垒上一个大灶台、再用黄土和泥糊严缝隙,架上一口大“将军锅”,灶膛里塞满了柴火,下面有一个鼓风机在嗡嗡的送着风。再有十几个上点年纪的妇女们一字排开十来个大铝盆、塑料棚,里面放满了粽叶、糯米、大枣、花生等等包粽子必备的材料。

  大家娴熟的拿起两三个粽叶,握成一个漏斗形状,从盆子里捞起一把米,再捏上两个红枣、几颗花生米放进去,用粽叶包成一个鼓鼓的三角形,用线绳缠好,由驻村书记王立峰和几个驻村队员收集起来放到大锅里蒸煮。大约过上二十到三十分钟,一锅散发着浓浓米香、枣味的粽子熟了。乡亲们很守规矩的围在锅前,等着王立峰先给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拿上几个,驻村队员们给村里上年纪、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送后,大家再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如是两三年,上元村就是这样过端午节的。驻村书记王立峰总是在端午前一二十天就开始筹划这个事。每年把村里能组织起来的妇女叫到一块,趁着包粽子,向乡亲们传递党的声音,学习乡村振兴政策。上元村的乡亲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文明,学会了团结,上元村也一步步走向富裕。驻村书记和队员们与乡亲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了。

微信图片_20220531164823

  今年,尽管端午未到,但王立峰的邀请,勾起了我想粽子的馋虫。平时吃过超市里的粽子、大街上叫卖的粽子,都觉得很一般,唯有在上元村亲自参与全程包的粽子,吃起来觉得味道真的是不一样。

  有友相邀,一定前去和乡亲们过端午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一定亲手包上几个粽子,和乡亲们共品粽香。行文间,我似乎已经闻到了上元粽子的清香,仿佛听见了王立峰在村委大喇叭里喊,“乡亲们,都来村委吃粽子啦。”

微信图片_20220531164826

  作者简介:

  葛高远,河南省伊川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服务中心主任,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鸣皋镇邢庄村人,先后从事教育、新闻工作、史志编纂、网络管理等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写作,爱好摄影,旅游。编印出版作品16部。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