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马飞燕:两家烧饼店

摘要:学校门口的小街上,有两家打烧饼的老店。 西头的烧饼店,店主是夫妻俩。五十岁上下,一口甘肃口音。老板壮壮的,话不多。和面、揉面、分剂儿,没见他有闲下来的时候。老板娘瘦……

  学校门口的小街上,有两家打烧饼的老店。

  西头的烧饼店,店主是夫妻俩。五十岁上下,一口甘肃口音。老板壮壮的,话不多。和面、揉面、分剂儿,没见他有闲下来的时候。老板娘瘦瘦的,爱戴粉色的纱质头巾。不知是不是待在烧饼炉旁时间久了,脸颊上老是红彤彤的。

  东头的烧饼店,店主也是夫妻俩。三十岁出点头,本地人。老板高高的个头,胳膊上留有年轻时赶潮流的印记——刺青,看着像是一条盘着的龙。老板娘只是在下午的时候,才会出现。头发烫着卷,扎了一束马尾,穿着白T恤,围着碎花围裙。

微信图片_20220531164646

  西头烧饼店打的是老式烧饼。老板把提前发好的面,从大盆里,连捧带搓整到案板上,再用手揪下一个个手掌大小的面团,扔到一杆挂在墙上的称盘上。称尾翘起来了,就揪下一点;称尾低了,就加上一点。不一会儿,案板上就摆满了称好的面剂儿。两口子就开始一个揉面团,一个擀面团。把揉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碗口大小的烧饼坯。店里有一个木质的模子,那个图案中间是一个小圆,小圆的周围是一条条向外射出的线。老板娘轻轻地在每个烧饼坯上按一下,烧饼上,就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儿。

  东头烧饼店打的是山西油酥饼。店里也是有一大盆一大盆的面。老板揪下一团面,扔到案板一角的台秤上,不断调整面剂的大小。称好的面剂儿先用擀面杖,擀成大约五十厘米的一长条,接着飞快地从案板上的油酥碗里蘸上油酥,抹到长条上,再把长条从左到右卷起来,这才做好了一个面剂儿。老板娘拿过面剂,先按一下,然后在上面放上点缀的黑芝麻,最后擀成可以放进烧饼炉的烧饼坯。

  西头的老式烧饼店,烧饼一元一个,从不打折促销。烧饼坯看着就不小,放进炉里烤好后更显得大了。刚出炉的烧饼皮软中带硬,撕开一块,立刻蒸腾出一股麦香;吃上一口,跟小时候,老家过年烧柴火架大锅蒸出的大馒头香味一样。热着吃好吃,最妙的是放凉了,一点都不硬,而是酥,掰开掉渣的那种。若是放到蒸锅上馏一下,就又变得像刚出炉时那样松软了,一点儿也不会有粘牙的感觉。

  东头的山西油酥饼也是一元一个,童叟无欺。他家的烧饼坯比西头的要小上一圈,烤好后也小一点。由于用了油酥,刚出炉的油酥饼表皮金黄,焦脆焦脆;浓郁的香气,挑逗你内心对食物的渴望;外焦里嫩的口感,刺激着你的味蕾。

  西头的店,从来不用发酵粉,而是用自己制作的酵头,这是这家店的不传之秘。这里中老年顾客居多。临近过年,甚至有些人,一次拿上三五十个!这都是常事!由于味美价廉,并且耐放,据说老式烧饼还“搭乘”过飞机,远销至广州。西头的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什么时间没人了,表示已经售罄了。

微信图片_20220531164649

  东头的店油酥是自制的,店内摆放了一口电饭锅。锅内热气腾腾。里面有卤好的豆腐皮、海带丝、鸡蛋,还有烤肠等适合夹烧饼的小菜。年轻人和小孩子来买的多。三三两两,不用排队不用等,当时买当时吃。从早七点到晚十点,老板基本都在店内等着。

  两家店都开了好多年了,口味不同,顾客群体也不太一样,生意都挺好的。小平同志那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名言,也可以这样理解:不管老式烧饼,还是山西油酥饼,顾客愿意买的,那就是好烧饼。

微信图片_20220531164652

  作者简介:

  马飞燕,供职于河南省荥阳市第三小学。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郑州市教育局学术技术带头人。用心感受美好生活,用文字记录精彩瞬间。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