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刘志敏:悠悠滩区情

摘要:悠悠滩区情 今日,我无法掩饰搬进滩区新居的欣喜,也无法抹去洪水泛滥留下的记忆。 ——题记 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吧嗒吧嗒”地滴在庭院崭新的石板上,真切切的,像在敲打着我……

悠悠滩区情

  今日,我无法掩饰搬进滩区新居的欣喜,也无法抹去洪水泛滥留下的记忆。

  ——题记

  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吧嗒吧嗒”地滴在庭院崭新的石板上,真切切的,像在敲打着我的心扉。刹那间,雨点连成串,织就一张硕大的网。我静静地坐在窗前,静听雨声,任其低语,听着她的倾诉,我的思绪也随着在网里荡漾……

1

  童年的那个夏天,暴雨也是连降数日,黄河大漫滩。当时父亲和哥哥都外出挣钱,家里只剩下母亲、两个嫂嫂、两个姐姐、还有四个不懂事的侄儿、侄女。当洪水即将漫过我家房台时,母亲急切地大喊:“孩子们,快快搬砖,咱们砌成砖台。二妮、二白(大嫂的小名),你们几个把麦子装到袋子里,再把袋子堆到砖台上!”得到命令,我们立即分头行动,我和侄儿们搬砖,母亲和姐嫂们装粮,一场抗洪之战激烈地进行着。砖台砌成后,一麻袋一麻袋的粮食堆成了小山。周围时不时的传来“咔嚓”“呼啦”房屋倒塌的声,还夹杂着阵阵的惊叫声、哭喊声,悲壮、苍凉一片……

  母亲突然放下手中的活,找到一柱香,插到我家院子中央。她一个劲儿地磕头,也顾不得捋一下凌乱的头发,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老龙王爷呀,开开恩吧,别让水涨了,保佑保佑俺全家吧……”她每磕一个头,额头都会碰着地面,额头的汗与地上的泥混在一起。母亲虽没有哭,但凄楚的样子比哭还可怜……那一刻,我幻想龙王能出现,甚至幻想自己能变成龙王,把水吸走,解救众生。母亲虔诚地跪拜龙王的一幕,定格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就这一幕,30多年了,仍让我记忆犹新。

  最终龙王爷还是没有被感动,我家的东屋还是被大水冲垮了。砖瓦堆砌的最高处成为“诺亚方舟”。白天在这儿做饭,夜里全家十口人背对背依靠打盹儿。

  母亲决定她一人留下看护家园,让我们都到大姐家避难。那时大姐如己所愿嫁到了堤东。经过几天的争执,最终商定年少的离家逃难。第五天上午,二嫂和三姐带着我们五个孩子坐上了大轮船,而二姐和大嫂陪母亲留下—看护家园。

  轮船很大,几个穿迷彩服的士兵帮助人们上船,下船。依稀记得有个士兵还背着一位老人下船。大堤上人很多,有远眺看景的,有寻觅亲人的,有……“哎呀,终于看着你们了。”是大姐的声音,大姐快步迎来,流着泪问长问短。二嫂的眼圈也红了:“都没事,都没事......”大姐解开一个包裹,里面有吃的,穿的,还有几双鞋。她递给我一双深口的粉红色的布鞋,被大水浸泡得皱巴巴的双脚总算有了“家”。

  母亲和二姐、大嫂仍然吃住在那个“诺亚方舟”上,守护那个残缺的家。一天,母亲浑身无力,阵阵难受,二姐和大嫂吓坏了。母亲喃喃地说:“二妮儿,二白,我可能挺不过去了,你们一点要保护好粮食。二白,你千万要小心,不要乱来。二妮,不得已的时候,你要第一个冲上去,你长的高,比你大嫂有力。”其实,那年二姐才十六岁!二姐和大嫂哀求:“娘,您别乱想,您肯定饿得难受了,这么多天您一直操劳,几乎没吃东西,把这几个鸡蛋吃了就好了。”在她俩的苦苦哀求下,母亲吃了五个鸡蛋。一会儿,母亲真的不再难受。头不再发晕,很快恢复了体力。

  我村的一个好心人,得知母亲正在遭受饥饿之苦,他头顶一馍筐馒头,游泳送给了母亲。有了吃的,更坚定了母亲不离开家的决心。政府知道后,派工作人员一遍一遍劝说母亲,离开家园。无论怎么劝说,母亲都听不进去。后来,政府不得不送来方便面。洪水虽无情,但人间却有爱。那一年的那次涝灾,我们一家终于平安度过了难关。

  时隔多年,当我们一家回忆82年那次的洪涝之灾时,问母亲为啥要大嫂不要乱来?不得已的时候要二姐第一个冲上去?她喃喃地说:“最危险的地方哪能让你大嫂去?万一……再说咱们滩区娶亲又这么难,无奈只得让二妮去。”母亲边说边爱怜地看了看二姐,眼里含着泪花:“我当时挺傻,认定粮食最重要,总想保护粮食。”她又沉思了片刻,说道:“有时呀,粮食还真能救人。六零年闹饥荒,很多人吃不饱肚子。你其实还有一个四哥,因长期吃不饱肚子,五岁时患病死了。”母亲的话很低沉,她的经历,她的心思,她的爱,她的苦,又有几个人能懂?苦难见真情,有些爱,是他人无法理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便更加敬重母亲,包括二姐!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2018年,村里人说:“咱村也快要搬迁了,就像邻村竹林一样,公家人给筑台盖楼。一家只需要交4万元……”这消息炸开了锅,竹林村搬迁七八年了,确实是公家人给筑的高台,公家人给盖的楼房,公家人给安装的水电、门窗,成本近30万的别墅,现在老百姓只需拿出四万元就可以住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等好事,也会轮到自己头上。让滩区的每个家庭都享受这样的待遇,这!可能吗?原来老百姓给公家交公粮,总感觉公家人一直是老百姓供着的,现在怎么公家人给老百姓又是筑台、又是盖楼的,这世道反了吗?人们似信非信。

2

  不久,有人开始搭建管道,把黄河的泥沙抽过来,开始筑村台。一条长长的管道像一条巨龙,从黄河岸边蜿蜒盘旋而来。粗大的管道口喷射出浑浊的水沙,呼呼作响,仿佛在骄傲地说:利用好我,我也是有大作为的哟。沙就势淤积,水慢慢流向农田。沙越积越多,越堆越高,一个个方圆近千亩、四米多高的村台拔地而起。放眼眺望,雄伟壮阔,好似一艘航空母舰。它是一艘洪水永远也冲不垮的航空母舰。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老人看到淤好的村台,不禁啧啧称赞:“我们筑台是一铁锨一铁锨把土先装到车上,再拉走,筑一个房台要几年才能完成。看,这机器、这管道多神奇!才几个月,村台就筑好了,这人,真能!这政府,真好!”

  村台建成后,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好似抗洪救援的士兵威风凛凛。一排排平房是分给孤寡老人的。村台中心有娱乐广场,有购物超市,还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家家户户通上了水、电、液化气、宽带。墙面刷好、地面硬化,门窗安好,就连卫生间的便池也给安装上了。

  村头几个老人也在议论:“当初在公社干活时常常喊,‘洋犁子洋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以为只是喊一下口号,你看,还真实现了呢。”老人的眼睛迷成了一条缝儿。

  三十年前,母亲把抗洪的美好愿望,虔诚地跪拜寄托给龙王爷,但龙王爷没有被感动,洪涝依旧猖獗。没想到滩区百姓的疾苦,却牵动着公家人的心。党和政府想方设法让滩区百姓安居乐业,才想起了抽取黄河泥沙淤村台,盖楼房,救济滩区百姓的好办法。

  如今,滩区的百姓不用筑台,不怕洪涝,政府带领百姓发家致富。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很多滩区人家已在城区买了楼房。现在政府又在老家给盖了一所所别墅,可真正实现了“洋犁子洋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渴盼已久的生活。

  滩区百姓生活是蒸蒸日上,滩区百姓家国情怀悠然满怀!

3

  作者简介:

  刘志敏,山东省东明县黄岗教育培训学校校长。东明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东明县作家协会青少年分会副主席。热爱生活,更热爱教育事业。愿意奉献一颗爱心,为孩子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