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王艳华:八月桂香,月儿圆

摘要:八月桂香,月儿圆 我对桂花的认识源于书本,起于古诗。 读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感受到桂花的的清幽飘逸,犹如月宫仙子下凡尘;读杜甫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

八月桂香,月儿圆

  我对桂花的认识源于书本,起于古诗。

  读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感受到桂花的的清幽飘逸,犹如月宫仙子下凡尘;读杜甫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我看到了桂花叶密花繁,犹如擎天绿伞遮天避月。屈原在《九歌》中吟道:“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我没有喝过桂花酿制的美酒,却能感受到它的甘甜,如润在喉;没有见过桂花镶制的旗帜,却能感受到它的华美,如锦似缎。桂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想象它的容颜。

  去年的中秋假期,我带着儿子欣赏了涡河两岸的绿植,寻找桂花的踪迹,希望一睹她的芳容,嗅得它的芬芳,却怅然而归。难道“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1

  早晨,我骑着电动车从未来路转向支农路,就在转弯的一瞬间,我仿佛冲破了武侠小说里的结界,来到了一个香氛世界。那么浓郁,那么炽烈,我环顾四周,花带中丝绒般的紫色木槿开的正艳,但它花艳味淡。

  再搜索,在一家洗车店门口有一株拳头般粗细的树,被高大的梧桐遮蔽着。灰褐色的树皮,长椭圆形的肥厚叶片密密层层,淡黄色的小碎花玉米粒般掩映其中。像释放电磁波一样向外释放着一波又一波的香味。

  我惊异于它小小的身躯竟有如此强大的能量。香味弥漫四周,沁人心,入人鼻,溢人口。难道这就是桂花?

  我随机下车用手机拍照识图:“桂花是中国著名十大花卉之一,是欣赏与使用皆可的优秀种植花卉,堪称一绝。尤其是中秋佳节,把酒赏桂,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想不到我心心念的桂花原来就在我上下班途中的一隅。只不过我平时开车一闪而过,从未注意过罢了。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李清照的这首《鹧鸪天》应景蹦了出来。原来李清照深懂桂花。你看那淡黄的色彩,轻柔的体态,你嗅那清远的香气,无需浅碧深红绚烂的色彩,便是第一流的花。梅花看了会妒忌,菊花见了应害羞,即便它开在栏杆旁边,也是中秋开放的花中之魁。

  一阵微风吹过,轻盈的花瓣随风起舞,落地为泥。这时一位穿着桔色马甲的阿姨走了过来,一边啧啧的赞叹,一边深深的惋惜,一边拿起大扫帚清扫着地上的花瓣、叶片、枯枝。

2

  中秋节了,她没有放假么?她的子女是否陪在她的身边呢?阿姨弓着腰用撮斗细致地把扫成堆的碎屑撮起来。桂花还在飘落,落在她的背上,桔色的马甲似乎也缀满了花瓣,也在散发着清幽的香味了。

  我突然收到上高中的闺女学校的通知:“今天课外活动,学生上午十点离校,下午一点半返校,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吃月饼,看中秋晚会。”读完信息,心里有些失落,甚至埋怨,“才高二,至于吗,中秋节也不让孩子回家。”

  转而想到老师平时无微不至关爱,也就释怀了。由老师带领孩子们吃月饼、赏月亮,内心的中秋情结在校园里、教室里尽情地释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蕴含着先贤们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只有独自面对圆月才会融入思想,深入心灵。

3

  老爸打电话说:“你们前几天才来过,今天过节在家好好带孩子,我和小区里的几个老哥,老弟商量好了,一块过中秋。他们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中秋假期短,就不让他们回来了……”

  听着父亲开心的讲述,我似乎看到了他们把酒言欢,家长里短的场面。老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怎能不感到欣慰呢?我叮嘱父亲可以小酌两杯,我们就不去给他们”添乱”了。我又给远在杭州打工的妹妹发了视频,提醒她记得赏月吃月饼。

  回到家,我索性坐下来把这篇搁置了几天的小文写完,静等晚上圆月初升,学着母亲的样子“愿月”——搬出小桌子,摆上月饼、苹果、石榴、大柿子……给儿子讲一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再吟一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

  美兮,桂香月圆;乐兮,盛世中秋;壮兮,泱泱华夏……

4

  作者简介:

  王艳华, 河南省太康县华夏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周口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平和的心态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淡的生活,闲暇旅游、读书、写文。作品散见于《涡河》《杂文月刊》《教育时报》。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