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付 超:卖鸡蛋
摘要:我家离位庄集市一里地,看到对门春奶卖鸡蛋回来总是笑容满面,我也跃跃欲试。 母亲攒满了一罐鸡蛋。童年初冬的一天,还在梦中的我早早就被母亲摇醒了。我睁开惺忪的眼,打了个…… |
我家离位庄集市一里地,看到对门春奶卖鸡蛋回来总是笑容满面,我也跃跃欲试。
母亲攒满了一罐鸡蛋。童年初冬的一天,还在梦中的我早早就被母亲摇醒了。我睁开惺忪的眼,打了个悠长的哈欠,将罐里的鸡蛋小心地一个一个拾到小笆斗里,大概有十斤左右。然后,用右胳膊挎着小笆斗赶集卖鸡蛋。
早晨的万道霞光里,集市上的人群熙熙攘攘。那时,进县城只有一条土路,而且我村距离县城六公里。勉强温饱的日子里,日常的物物交换一般都是在家附近的位庄集市上交易。
当时的集市没有固定的摊位,没有区域划分,没有太多限制,地摊经济异常火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到就能抢占有利地势——十字街附近(人流量大)。
我将鸡蛋笆斗放在了十字街东北角最显眼的位置,一动不动地蹲在笆斗后面,摆起了地摊。我还不会像“集油儿”(资深赶集者)那样大声吆喝叫卖,只会“守株待兔”——等待买主。
大约过去了一个小时,狂风突起,大雪铺天盖地。有一位大约6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中等个子,脸色黝黑,头发凌乱,走过来,蹲下身,像一位母亲抚摸新生的婴儿,满眼的温和与幸福,原来她要给临产的闺女买鸡蛋。大娘微笑着精挑细捡,经过讨价还价,最后,我们商定一枚鸡蛋两毛钱成交,她一下子要了我百分之八十的鸡蛋。那时,积攒一罐鸡蛋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明显变质的鸡蛋会泛起黑色斑点,有眼力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买家正要付钱时,本村一位长满眼屎的经纪人凑了上来——要收中介费。看到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类似抢劫的“无功受禄”的经纪人钱,我也极不情愿地给了他两元“中介费”。
随后,我将余下的鸡蛋廉价处理掉,把整张十元、五元的钱币码好,装进贴身的口袋,回家交给母亲换油盐酱醋;用余下的零钱给爷爷买了一罐豆腐乳和两个油炸糖糕。
鸡蛋售罄,初战告捷,还有自主权置办奢侈品,我倍感自豪!打道回府——补觉!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大国、小家庭都是计划经济。爷爷一天吃俩小鸡蛋,余下的都卖了,用于日常零星开支。那时,多数家庭家底都不厚,这就是农村非常时期的“鸡屁股银行”。
每天傍晚,母亲们都会站在鸡架旁,左手抱着母鸡,右手食指探入鸡屁股触摸是否有鸡蛋。若有,次日,下在了别人家,母鸡是要挨打的;若没有,女主人难掩失望与懊恼,气急败坏地重重拍打母鸡两下撒撒气。可怜的母鸡羞愧得无地自容,惨叫着跌落鸡架。使命在肩,不但吃不饱,还要连夜思过,精神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昼夜不合眼也得想法土里刨金——创造条件给主家生出蛋!
每天,每个母鸡下的蛋,都在母亲们的生活预算里。
像这样的“产前检查”活动,几乎每天傍晚都要进行,可怜的母鸡们也习以为常了。
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而且都不圈养,好让鸡四处刨食;更无防疫措施,如遇鸡瘟,有时全村的鸡群都会“全军覆没”。院子里的鸡屎到处都是,一不留神就会踩一脚,有时甚至连简易的饭桌上拉的都是。
上初中时,班里长期流传着一个经典笑话:一口吃严重的同学,在家照看年幼的四弟。刚会说话的小弟指着饭桌上的稀(汤)鸡屎问哥哥:“三哥,这是啥”?
“汤……汤……”,口吃的三哥开始结巴着回答。
小弟听说是“糖”,用手指快速挖着放进了嘴里。
“鸡……鸡……鸡屎!”口吃的三哥情急中终于说完整了,脸憋得通红。但为时已晚,小弟已咋着嘴,脸上露出了极度痛苦的表情。
农舍里,鸡屎味、羊圈的羊粪味、猪圈的猪粪味四处飘溢,让人避之不及。
那时,砖瓦房卧室的窗台上都有横放的口朝外的专用下鸡蛋的席篓,如遇大风,鸡粪味会随风登堂入室。当母鸡“咯哒咯嗒”欢叫着骨肉分离时,我们的母亲们却一脸的满足,带着体温的鸡蛋已被母亲们盘算着用于零星开支。
197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粮食连年丰产,鸡鸭不再忍受饥饿的摧残,鸡蛋个头也大了许多,母鸡再也不会无端挨打。鸡鸭圈养,农舍也干净了很多。
之后,农村的商机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农民开淘宝店,在微信视频布码、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也成为新常态,移动互联网正加速融入百姓的生活,农民纷纷“触网”,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模式,网上生意也异常火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远销国外,致富路子越来越宽广。
经济活,百姓富,城乡一体。
春回大地,绿化带绿意盎然。进村 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路两侧的花草随风摇曳;农舍里,花开正艳,瓜果飘香,蔬菜鲜嫩。
农村真正实现了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河流公路风景化。条条街道美起来,户户庭院美起来。已无垃圾死角,到处是清洁家园。且一路一景,一村一品,四季有青,三季有花。乡村品味和人居环境在逐步提升。
随着近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小洋楼先后拔地而起,农民已不再在庭院喂鸡,而是建设规模规范的养鸡场。因为腰包有钱,香气弥漫的超市天天有鲜蛋。特别是公交“村村通”,使农民赶集、进城出行更为方便,进城去大型超市可挑选各种蛋类。盛世农民过着安稳舒适的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新潮楼房窗明几净,下蛋席篓也早已销声匿迹。
随着人们推崇绿色生活方式,家养笨鸡蛋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农产品情有独钟。“笨鸡蛋”再度复活,助力农民致富增收。
农民赶上了好政策,日子越过越带劲。
作者简介:
付超,供职于安阳市文峰区永明路办事处。有文章散见于《安阳日报》等媒体。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慧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