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悟 | 常 玲:职评,想说爱你不容易
摘要: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披荆斩棘,几个月煎熬的日子,在得到职评通过消息的那一刻,我揪着心才最终放了下来。 想想有人调侃说,珍爱生命,远离职评,真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想必不…… |
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披荆斩棘,几个月煎熬的日子,在得到职评通过消息的那一刻,我揪着心才最终放了下来。
想想有人调侃说,珍爱生命,远离职评,真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想必不是教师,难以体会其中的艰辛。
回首漫漫职评路,犹如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三关,才修成正果,取得真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算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吧!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想评上副高级职称,三个硬条件必须具备:课题、优质课、荣誉,这些硬件犹如“香饽饽”,在需要职评的人流大潮中,你不过五关斩六将,休想拿到手。每一张薄薄的证书,都得倾注心血和汗水。就说自己的课题证书吧,我们县规定申报课题必须参加过课例研究,然后还要参加课题答辩,答辩通过,才能立项。设置条条框框的目的,可能在于僧多粥少,就怕碗打碎也难做到每人一羹汤吧。
课题千辛万苦立上项后,更加繁忙的工作便开始了,既要搞教学,又要搞教研,还要应付学校安排的其它大小事项。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带领团队成员忙查阅资料、忙问卷调查、忙集体备课,忙撰写反思,忙汇总分析……好在我们是从教学中发现的真问题,进行的真研究,最终真成果——四五百页的课题书诞生了。历经一年的跋涉才算拿到课题证书。
硬件够了,那就等职评名额吧!每年每个学校的职称评定名额有限,少的可怜。许多时候三五个人得一个晋级指标是常事,十来个教师一个指标也不稀奇。很多教师即便达到评定的条件,也只能排着长队眼巴巴翘首等待。今年评审政策倾向农村,乡村教师教龄满25年评审副高可不受指标限制。我也算沾了农村教师的光,很多“老大姐”、“老大哥”直接破格,落得不够年限的我不再望穿秋水,幸运之神终于降临。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分到了职评指标,煎熬的日子就拉开了序幕。为了职评,证书难,指标难。因此一旦有机会,真是压力山大。
折磨人的职评填表上报材料。五天时间要填完名目繁多的各项材料,特别是今年职评与时俱进,各项材料还要网上上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学校的课还要上,像不停歇的陀螺,挤时间加班加点。几天几夜才整理好材料,反复地修改,反复地上传。
不管是单位领导还是职评个人,大家对来之不易的高级指标极度珍惜,生怕出一点纰漏,填表上传资料如履薄冰。个人工作量这块,在打印社,我亲眼目睹外单位职评人员为证明自己工作量,把单位十多年来的课程表全扒拉出来,复印证明。课题这一块,明明出的有实实在在的课题书,电脑上传材料时,有单位生怕课题书封面、目录、立项申请书,结题鉴定书不够说明情况。硬生生把一本几百页的课题书“刺啦啦”撕开,一页页扫描上传,让人唏嘘不已。
当然,最要命的还是准备最后的说课、答辩历程。虽然大家都说,说课、答辩是为了“打假”,是不是常年“站讲台”,一说课就能知分晓。对于常年奋战在教学一线,经常参与教研的我来说,同事们都说,这对我应该就不是个事。可是话是这么说,谁职评谁知道,谁敢掉以轻心,“大意失荆州”。因此,这成了我心头的头等大事。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的都不为过。心里整天装着职评这件事,脑子就像一根弦,整天绷得紧紧的,时刻处在备战状态。节假日,朋友喊旅游,不去;星期天,即便陪娃逛逛,也没了悠闲自得的心情……

首先是攻战课标。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当然是说课、答辩的理论基础。因此我把认真钻研课标当作重头戏。人到中年,记忆力直线下降,白天负责记,晚上却负责忘。没办法,我拿出了蚂蚁啃骨头的劲儿,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天读几页,一星期至少过一遍。白天忙工作,晚上要带娃。只有每天早上五点准时早起读背,晚上再熬夜苦战。但真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遍遍地读不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内化吸收的过程。
在如老牛般反复咀嚼、反刍的研读中,我脑海中清晰地呈现了小学语文课标的总目标、各学段的具体目标;知晓了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比方说知识点——复述,复述的重要性,各个学段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成这些目标,也都了然于心。以往最容易弄混的一些数量,各学段识字、写字量、古诗文背诵量、课外阅读量等,现在根本不在话下。
然后就是一门心思钻教材。四、五、六三个年级段六册书,且不说要通晓每一册的知识框架是什么,每一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什么,也且不说对语文交流园中对知识的梳理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课要精心备课,就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古诗词、段落,也要会背呀!因为听说以前就有让参评人员背诵教材上必背内容,有些人就在这上面卡了壳。我对常年教过的六年级教材还好,而仅教过一次的四五年级,打开书啥都着,合上书记忆就“短路”。没办法,我就反复读背,强化记忆。甚至早起穿衣服那几分钟,忽然想起昨天背过的课文段落,忍不住口中念念有词,直接惊醒睡梦中的老公,他一脸愕然地看着我:“你走火入魔了吧!”
煎熬的过程很痛苦,但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个不断磨砺、蜕变重生、拔节生长的过程。课标读透了,站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看问题,忽然发现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有了统整意识。过去常站在一个点上看问题,现在是站在面上看问题。在备课时,过去习惯于只关注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而现在我会很自然地联系到课标中总的目标,联系到学段目标,对课时目标,能做到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标准。在蜕变重生的磨砺中,知识的积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职评其间,在我县举行的两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中,我分别取得了区第一名、市第一的好成绩,这是对我专业成长最好的检测吧!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好不容易捱到了说课时间——12月6日。接通知当天早上六点半要到达考场,等我们单位一行几人不到六点赶到,考场外已是人头攒动。天寒地冻,大家冻得瑟瑟发抖,却不敢有丝毫倦怠。七点开始分学科点名,由工作人员带参评人员到达指定候课室,点名、查看身份证、上交手机。随后电脑开始排序,其间参评人员不得单独离开候课室。然后,按抽到的序号仍由工作人员带领到备课室抽课、备课,再到说课室。几番折腾,感觉气氛越来越紧张。
更让我发怵的是今年“画风突变”,电脑随机抽页,讲读课、略读课统统在内。曾咨询以往职评过的人员,说课只说讲读课,那一段时间讲读课恨不得备“烂”。而越怕什么,越来什么。我抽到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心有些发慌,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常年教研的积淀,使我迅速稳定了情绪,暗暗安慰自己,平时怎么讲就怎么讲。十五分钟的备课时间,别说规定不能准备有教参,即便有,短短十五分钟时间,再紧张一会儿,能往纸上涂鸦多少。说到底关键还是平时的功底,对教材要了熟于心。
我结合我们课题组开展的课题研究“批注式阅读”教学,迅速理清思路,先导课、整体感知,然后围绕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品读批注。对品读批注这个重点环节,我采用平时经常践行的四步批注法: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议一议展开。最后总结写法。时间虽短,但我力求思路清晰,紧抓教学重点,有教学方法的渗透,有自己的风格。随后评委问我讲读课与略读课的区别是什么?我采用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回答。

我说,精读课文在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加强重点项目训练的主要凭借,老师要注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略读课文属于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它侧重于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像我们经常进行的批注式阅读,在讲读课中,我会出示批注范例,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而在略读课文中,比方我刚才讲的《我最好的老师》,我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然后评委又问我下一单元主题是什么?怎么开展的?因为我对全册知识框架都已了然于心,在回答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后。我按照平时实际开展的情况从容作答。
走出说课室,虽然自我感良好,但依然是急切地想得到说课、答辩的结果。后来,在听说自己说课、答辩被评为优秀的那一刻,才有种如释负重的感觉,想如孩子般又唱又跳。
多日来的一路跋涉,我亲历了职评不易的过程,更深地了解了语文教学理念,提升了自己教学能力。说课答辩最终的呈现,还是要看教师自身的素质,平时的课堂调控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进入自我观察、分析和审视的状态,只有在常态下把自己习得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应用,不断地用新课程理念去完善自己的课堂,才能逐步成长。不能不感叹,平时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积淀。驻足停留间,我才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来职评所有的答案就在我们的教学中、研讨中,与我们有着零距离的接触。当我们专心地教学,“笨笨”地、“傻傻”地教研,在一点一滴的过程中去丰富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时候,我们已完成了最好的蜕变,给出了职评最好的答案。只要功夫下在平时,认认真真地教学,踏踏实实地教研,就没有过不了职评这个“坎”的。
虽然依然想说,职评,爱你不容易,但是最清晰的脚印,总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无论职评的路途多么艰难,都愿大家一望无前地努力、拼搏,充满希望。生命中所有的不甘,都是因为还心存梦想,在未谢幕之前,好好拼一把,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作者简介:
常玲,长葛市长兴办事处坡岳小学语文教师。内心感性而丰盈,爱我所爱,喜欢听歌,喜欢读书,喜欢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抒发思绪。不追求生命的波澜起伏,只期许其淡然安适。
- «
● 编辑 : 朤朤 / 陌语 / 沈晓沫
● 发布 : 娜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