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话麦收

摘要:时令逢芒种,四野麦子黄。五月无闲人,家家收割忙。 所谓“芒种”,是指有“芒”的作物应收,谷黍类的作物当“种”。这个时节,人不闲,地不荒。正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时候:……

  时令逢芒种,四野麦子黄。五月无闲人,家家收割忙。

  所谓“芒种”,是指有“芒”的作物应收,谷黍类的作物当“种”。这个时节,人不闲,地不荒。正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时候:麦穗收尽,种苗插秧。芒种,一“收”一“种”,道出了节气的内涵,也蕴含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大事,不过种和收,有播种才有收获。收获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耕耘,芒种“忙种”,正是挥汗如雨的时候。


1

  这个季节,正是农家人盼望的季节。庄稼老汉站在田间地头,远望一垄垄的麦子黄了,满脸的皱纹里洋溢着喜悦的心情。丰收,是农家人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麦收工作要全靠人力劳动完成。清早,夜色朦胧,人们就来到田间收割麦子。这时候,天还凉快些。到了八九点钟,太阳就露出毒辣辣的嘴脸,天地之间就像着了火。

  随着日头越升越高,火炉一般烘烤着大地,干燥的热风吹着。人们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弯着腰,右手握镰刀,左手抓麦秆儿,挥舞着镰刀,满地响着“嚓嚓嚓”的割麦声。麦芒扫脸又扎手,磨蹭着身上的皮肤,胳膊上出现密集的红点子,被汗水浸过,火辣辣的又痒又痛。

  望着没有边际的麦田,麦浪翻滚涌动。渐渐地,疲劳和饥饿一起袭来。尤其是腰酸背痛,动一动就如有万般的针芒扎在身上。一连几天甚至十几天的苦战,手上磨出了血泡,再去握镰把,钻心般的疼痛。这种痛,不是亲身经历是绝对体会不到的。每当此时此刻,真想跑到树荫下,躺在地上,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美美地睡一觉……

  割完麦子,还要用人力地排车往麦场里运送麦棵子。过去农村基本上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要把麦子拉到打麦场里,需要十分的小心才行。拉着沉重的车子,须弯腰哈背慢慢地走着,向着目的地前行。

  一路上,最担心满车的麦子往一侧倾斜,越来越严重。如果,“哗啦”一下翻了车,车上的麦杆子翻倒在半路上,那就很麻烦了。要分两三次才能运回去。这时候,头上烈日晒,脚下暑气蒸,饥渴难耐,疲劳至极,真的是让人心里窝火……


3

  麦收时节,最让人揪心的是夜里雷雨的突然袭击。

  如果夜里突然狂风大作,天空西北角乌云密布。刚刚入梦的人们,就会一骨碌爬起来往麦场上狂跑。拿着席子或塑料布。与快要来到的雷雨抢时间,先把场里的麦子聚起来、垛起来,再用塑料布或席子盖上。每当电闪雷鸣之时,正是人们着急慌张之时!每个人恨不得让自己分成几个人。有时,刚刚把麦子垛好,大雨就瓢泼一般下来了。也有时等不及把麦子垛好,瓢泼大雨就下了起来。无助的人们只能无奈地望雨兴叹。

  回望当年麦收情景,今日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白天收割,晚上运输,有时还要抗旱保苗,身体达到极度的疲劳。这其中的滋味儿,非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

  收割完了,还要碾压麦子。在晴朗的天空烈日下,打麦场上,摊晒着厚厚的麦棵子。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十分干燥,连一丝丝的风都没有。皮肤黝黑的汉子,戴着草帽,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慢慢地挥动着鞭子。一头老黄牛拖着沉重的石磙子,在麦棵子上转着圈儿碾压。那石磙子发出“吱扭吱扭”的声音,仿佛是岁月疲惫的叹息。


4

  轧过几遍之后,要用木叉翻腾、抖动麦秸。如此这般,轧过一场又一场。每年的麦收工作都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遇上阴雨天,那就会持续将近一个月才能结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电动的脱粒机出现了。白天割麦,晚上,就用脱粒机脱麦粒。这个工作需要多个人协作完成。有时是一家老小齐上阵。有往机器里送麦棵子的,有当二传递的,有在机器旁边收集麦粒儿的,有往别的地方转移麦秸的……大家各司其职,忙碌而又条理有序。

  机器轰鸣,弥漫的灰尘,如浓雾一般将周围笼罩起来,人人就如黑脸包公,身上全是厚厚的灰土,连吐出的痰都是黑色的。炎热,让汗水湿透了衣衫;困倦,让人们在劳作中更加疲惫。稍微有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孩子们就会倒在麦秸堆里,带着满身的泥土汗水,呼呼睡去。这种机器脱粒虽然又脏又累,却也大大缩短了麦收时间。

  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麦收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收割,运输,储存,播种等,基本上用不着农民去辛苦地劳作了。

  看,齐鲁大地,麦浪翻滚的田野。蓝天,白云,麦田,收割机,收麦人。在朝霞的映照下,在夕阳的余晖里。轰隆隆的大型收割机穿梭于金黄的麦浪里,吞进去一排排的麦穗子,吐出来的是黄灿灿的麦粒子。在朝霞和余晖中,丰收和喜悦协调地演奏着优美交响曲!

  据新华社海豹突击队报道,今年,截止6月5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达1.7亿亩,麦收进度过半。黄淮海主产区机收率超98%,“三夏”机收主战场向北推进。

  通过麦收作业的今昔对比,你会发现:为端牢手中的饭碗,中国人付出了多少艰辛努力,取得了多少令人惊叹的成绩!

  今昔对比,神器在手,助我丰收!

  又是一个丰收年!

  如今,新时代的农民朋友再也不用镰割刀种、手拉肩扛了。过去艰苦的麦收情景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岁月印痕,成为了老一辈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更加激人奋进。愿农民朋友能够跟上新时代步伐,种下一亩心愿,耕耘一片田地,不负光阴,向美前行,去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1

  作者简介:

              张贵堂,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热爱本职工作,业余爱好写作、摄影。坚持业余写作新闻通讯、散文、杂感评论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山东教育报》《菏泽日报》《中学生阅读》等报刊。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朤朤 / 陌语 / 沈晓沫
● 发布 : 娜娜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语参家园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