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10天!河南发布重要提醒!这些物品禁止携带

摘要:根据要求 今年河南考生携带规定文具参加高考 继续实行并强化身份验证、 无声入场、智能安检门等措施 严防徇私舞弊 有许多小伙伴在后台留言 什么是“无声入场”? “无声入场”中……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158

根据要求

今年河南考生携带规定文具参加高考

继续实行并强化身份验证、

无声入场、智能安检门等措施

严防徇私舞弊

有许多小伙伴在后台留言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250

什么是“无声入场”?

“无声入场”中考试违禁物品有哪些?

高考生应该怎么提前准备?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319

  “无声入场”即不允许考生带任何金属物体进入考场,所有考生进入高考考点均须接受智能安检门检查,无报警声响方可进入考试封闭区域(考点),在考场入口处再次接受金属探测器检查,无报警声且无其他考试违禁物品方可入场考试。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342

  考试文具由考生自备,允许携带的文具为:塑料透明外壳黑色字迹中性笔(含备用芯)、塑料外壳自动涂卡铅笔(2B,含备用芯)、绘图可换芯铅笔(黑色字迹HB或2B,含备用芯)、橡皮(无封套)、三角板(含45°、30°直角三角板)、圆规,以及用于文具收纳的全透明塑料文具袋(盒)。考生应备足考试所用文具。考生不得携带规定以外的文具进入考场。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410

  考生须参加入场模拟演练,请根据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或考点安排,提前到考点参加模拟演练,了解考场位置,熟悉安检流程,检查入场着装和携带物品是否合规,自带文具须于模拟演练时接受检查,符合要求的方可由监考员放置考场内。文具放置后,至所有科目考试结束前,不得带出考场。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431

  “无声入场”中所指的考试违禁物品,是指影响考试公平和公正、影响考试正常组织实施、危害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考务规定明确禁止携带的物品。

  主要包括:各种具有发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移动电话、对讲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无线耳机及其它无线接收、传送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忆录放、扫描设备,手表等计时工具;带有金属物品的服装(带金属挂钩和钢圈的女生内衣)、鞋帽(带金属的鞋带、鞋眼、鞋底、装饰)、腰带、裤子挂钩、衣扣;项链、耳饰、发卡、手镯、戒指、钥匙、硬币、磁卡(餐卡、房卡、公交卡、银行卡等)等铁磁性物品;考试内容相关材料;管制器具;各种自带的食品和饮品;非允许可以携带的文具;其它非考试必需物品等。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452

  考生应提前按要求准备足够考试用的文具,准备好衣服、鞋子。

  建议穿着无钮扣、无拉链的衣服、无任何金属的鞋子(含鞋带、鞋眼),女生穿无金属挂钩和钢圈的内衣,并备用衣服鞋子。允许考生眼镜带有金属,但监考员要目测眼镜是否超宽、超厚、偏重,是否有针孔、开关等。

  6月6日下午,考生察看考点、考场,同时把准备好文具带入考场经监考员检查无误后放置在本人考试桌面上,同时进行“无声入场”金属探测演练。

  请各位考生考前做好“无声入场”的准备,考试期间穿戴符合规定的衣物、鞋袜,以确保可以安全快速入场,安心应考。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510

  考生须凭本人《准考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赴考前请检查确认携带。

  严禁携带具有通讯及照相功能(如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或者有扫描、录放、计算、存储、查询等功能的电子产品,带有金属的服饰或铁磁性物品以及手表等计时工具,各种食品和自带的饮品,以及其他非考试必需物品进入考点(场)。

  请考生提前备好适宜衣物,确保考试入场顺利。

  因疾病或身体原因需要带入特殊物品的,须携带由负责该考生高招体检的医疗机构打印、加盖考区招生考试机构公章的《2024年普通高招考生体内植入特殊物品证明》。

  重点提醒:严禁手机等通讯工具带进考点,请考生不要携带或提前交由老师或家长妥善保管。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550

  考生须主动接受安检,有序进入考点考场。如因个人原因影响正常入场考试,由考生本人负责。

  考点(考试封闭区域)入口处,考生须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接受智能安检门检查。如有报警提示,考生须将引发报警的物品自行放置到考点指定位置,然后再次通过智能安检门,不再报警方为合格。对于经反复安检后设备仍报警的,考生须服从工作人员安排。

  考场门口处,考生须自觉接受金属探测器检查,无金属报警提示视为合格。考生须进行身份验证(指纹比对/人脸比对、拍照),对三次验证未通过的,按要求拍照后入场,身份证、准考证交由监考员作进一步核验;核验无误的,当科考试结束交还考生;仍存疑的,当科考试结束后考生到考务办公室由主考核验。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613

  高考考场规则十分严格,很多物品都不能携带。考生应在进入考点前做好出行规划、自行处置个人所带物品,确保符合考试有关要求。

  考生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均按违纪舞弊处理,视情节取消当科次或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

  组织团伙作弊的、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640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正在全力备考的高三考生们

难免会有迷茫与压力

考生们应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应对考前各种紧张情绪?

家长又该如何做好陪伴

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

一起来看这份心理调节指南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757

  

微信截图_20240529103953

  1.过分在乎名次升降的敏感心理:考生要学会在适当竞争的基础上看到自身的点滴进步,构建独立稳定的心理状态。

  2.过度疲劳引起的烦躁心理:疲劳学习会出现焦虑、心慌气短等负面效果,考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比如文理科相互交叉学习。

  3.过分追求完美的苛刻心理:有的考生对自身要求过高,也会影响备考效率,应适当调整心理期望值,同时协调好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途径。

  4.认为“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对于自卑的考生,要不断激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

  5.觉得“都会了”的自负心态:考生要客观评价自己,健全正确的心理机制。

  

微信截图_20240529104051

  1.自我暗示减压法:在焦虑、紧张和烦躁时,不妨自我鼓励一下,对自己说:“该复习的我都认真复习了,还怕什么呢?”“和别的同学相比,我花的功夫一点也不少,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紧张呢?”

  2.焦点转移减压法: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或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有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

  3.肌肉放松减压法: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轻松的姿态坐好,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依次紧张肌肉、放松肌肉,然后感受肌肉从紧张到放松的感觉。这个方法要持之以恒,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

  4.过渡性减压法:考前一周慢慢减少学习强度和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法来缓解压力。

微信截图_20240529104126

  ●首先,考生要做好基本的情绪调节和压力调节。用理性分析、合理宣泄、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让自己在压力中发挥潜力。

  ●其次,考生的时间很紧张,做好规划,让每一天变得井井有条,成为自律的自己。

  ●第三,调节生物节律。考生要在精力充沛的时间进行最重要的学习,并选择符合自己长远目标的事情坚持努力。

  ●第四,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考生遇到难题可以和同学讨论,有困扰可以向老师求教,有压力可以和父母诉说。

微信截图_20240529104211

  

微信截图_20240529104228

  ●时刻保持头脑清晰

  父母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可观察自己的呼吸并让这种专注力保持一段时间。

  观察呼吸可以帮助头脑保持清晰,不被瞬间产生的大量情绪感受所影响,避免某些行为演变成为冲突。

  ●避免固有片面思维

  父母要避免总是想着“他心思不在学习上”“成绩下降就是因为他不努力”……可以试着改变对孩子的负面评价,看到他的优势与潜能。

  如果只是一次发挥不好的科目,那应该相信孩子之后可以考出真正水平。如果是经常发挥不好的科目,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浮动的原因,找到问题症结。

  ●接纳孩子的情绪

  考试成绩的波动可能导致孩子有一些情绪,父母要认识到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要多倾听、少说教、不横加指责,多给孩子鼓励和积极反馈;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支持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陪伴,满怀信心,轻松迎考。

  

微信截图_20240529104256

  临近高考,大部分孩子和父母会处于紧张和压力的氛围中。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有方法,取得好成绩,孩子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收获满意的回报。

  然而,虽然双方目标一致,却因处境、方法与思考角度不同,在沟通中往往会引起误会、抱怨与不满情绪,从而适得其反。

  孩子全力以赴冲刺高考的这段时间,父母若想给孩子适合的陪伴,建议在学习中尝试后退,把选择权给予孩子;在生活中尝试并行,把尊重给予孩子;在交流中尝试前进,把希望给予孩子。

2024年高考进入倒计时10天

与你分享10个“锦囊妙计”

愿你一举夺魁

圆梦今夏!

640 (1)

1443-2311221Z52R34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河南省教育网,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