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信阳、济源“双减”一年

摘要:南阳 慧智育: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改革正式启动。……

南阳

  慧智育: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改革正式启动。

  一年来,南阳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有关“双减”工作部署和要求,校内校外双向发力,“减负”“增效”双管齐下,全力推动“双减”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学生、家长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人民满意度明显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规范与治理,“双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在南阳,种类多样的兴趣小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花样翻新的体育运动在各中小学校全面铺开,“双减”组合拳使得学生卸掉了肩上重担,家长“内卷焦虑”得到了有效缓解,学校教育实现了提质增效,更富生机的良好教育生态正逐步形成。

  校外“减负”——规范办学行为,盯住“关键点”

  曾几何时,像国内很多城市一样,南阳学科类培训机构红红火火,去校外培训班上课成了不少南阳娃课余最主要的活动。繁荣的表象下,学生扎心,家长焦虑,教培行业乱象也时有发生。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南阳市迅速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建立了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育工作副市长为组长,市纪委监委、教育局、发改委等23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各县市区也参照市级层面的协调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各县市区校外培训监管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全方位治理。

  一年来,南阳市教育部门会同民政、人社、市场监管、公安、消防、街道办事处、社区等部门共同参与,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与规范。共排查校外培训机构2827家,对1961家无资质机构或依法取缔或关停;对871家有资质机构中的465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关停或注销336家,转型非学科类86家。目前,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仅剩52家,全部按国家规定完成“营转非”任务,实行预收费资金监管全覆盖。

  与此同时,2021年12月31日,南阳市下发通知,对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标准进行了明确,对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重新摸清底数,重新审核登记工作,妥善做好退费和消课。同时,按照“双减”政策要求,将所有培训机构重新登记为非营利,确保教学培训行业的公益性。各培训机构都与合作银行签订《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资金托管协议》,设立银行专门监管账户,要求培训费及时、全额缴存至监管账户内,全面使用《中小学校外培训服务合同》文本。目前,全市纳入银行监管平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账户52个、资金1257.45万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账户35个、资金68.85万元。全市共督促36家培训机构依法退费125万元,涉及学生2073名;督促36家培训机构清偿欠薪80万元,涉及从业人员150名。

  在快速压减后,南阳市教育部门又会同其他相关部门迅速开展了“回头看”,部署各地围绕“疫情期间违规组织开班、隐形变异违规行为、预收费资金未全部纳入监管”等9类问题,强化督查,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今年暑假期间,教育部门还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公安等部门,持续开展“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方晴空。

  校内提质——紧抓教育质量,聚焦“中心点”

  学习回归学校、教育回归校园后,对学校最大的考验是什么?

  当然是教育教学质量。如家长们所言,家长放不放心,学生愿不愿意,要看学校能不能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校外减负,离不开校内提质。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规范的同时,一场核心词为“提高”的教育提质增效大变革,也在南阳加速推进。

  ——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南阳市教育部门首先对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完成或基本完成所有书面家庭作业。其次,强化作业设计质量管理。把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杜绝不进行挑选、不进行分层的“一刀切”或“一把抓”的作业布置方式。第三,强化作业管理机制建设,确保作业总量不超时、难度不超标,作业凡布置必批改、凡批改必反馈,批改情况一周一检查、一周一通报,检查结果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评。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地各学校进一步聚焦课堂,通过校本教研开展高效课堂研究,让课堂高效率、学习轻负担;进一步优化课堂,坚持先学后教,坚持疑探教学,坚持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充分发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南阳市还开展评价改革,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对各县市区教育工作的评价方案和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评价方案,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质量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领各地各学校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市教研室还牵头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大竞赛,通过教师“打擂”、专家点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后增效——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成长点”

  课后服务是“双减”的有效支撑。课后服务“做加法”,“双减”才能减出实效、减出深度。

  “双减”实施以来,南阳市各学校按照“全面覆盖、保障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的总要求,不等不靠,迅速推进。学业有指导、活动有阵地、特长有展示……一系列举措不仅满足了广大家长的托管需求,也有效减轻了学生们的校外培训负担,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科学安排时间,让家长舒心。各地学校严格落实课后服务时间“5+2”模式,坚持每周服务5天、每天至少2小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下午作息时间,确保小学下午6点左右、初中下午7点左右结束课后服务,与家长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在此基础上,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做到“应服尽服”。据统计,去年以来,各地各学校对有需求的1034名企业职工子女、2132名随迁子女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

  丰富服务内容,让学生开心。推行“作业辅导+以体育运动为主”的课后服务模式,督促各学校把课后服务与作业指导结合起来、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安排骨干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确保所有小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内能够完成作业,初中生基本完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柔道、武术等体育运动,以及科普、文艺、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补充优质资源,让社会放心。南阳市在课后服务师资选配上坚持“两为主一辅助”:以学校在职教职工为主,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以志愿者为辅。动员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爱心人士提供公益服务。目前全市共有8.06万名教师、614名退休教师、712名民间艺人、263名能工巧匠、726名家长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

  “‘1年内有效减负’目标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下一步‘3年内成效显著’任重道远。”南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文普表示,“双减”不单单是量的简单减少,而是由多到少的浓缩、由粗放到优质的提升。下一步,教育部门将以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攻坚年活动为契机,用实功见实效,推动教育回归初心、回归本质、回归本位,用更高质量的服务回应南阳人民对优质教育、美好教育的期待。

信阳

  “双减”实施以来,信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锚定市委“1335”工作布局和“着力品质生活引领,基础教育树信阳品牌、全省领先,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准确把握方位,正确分析形势,锚定发展目标,补足发展短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用心写好“双减”工作“三张答卷”,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统筹协调,做好民生答卷,提高推进“双减”工作协同性。信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从先行、示范的高度,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与“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打好“双减”攻坚战。建立了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孙巍峰和市政府副市长、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杨淑萍共同担任组长的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了《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规则》,明确22个市级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阶段性工作任务清单,构建权责明晰、高效协同的“双减”工作体系。市教体局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配齐配强工作力量。通过建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等系列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194所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工作,受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予以肯定。全年组织两次全市教育督导,把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作为“双减”工作的有力抓手,坚持把对标要点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必须坚守的“底线”和“红线”。全市523所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信阳市的做法先后被央视、河南卫视、半月谈、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课后服务工作被评为“全市群众满意度高的实事”。

  突出工作重点,做好育人答卷,始终坚持“双减”工作系统性。为了避免“双减”工作呈现出运动式、阶段化和形式化,信阳市出台了“双减”工作总体方案、校内作业减负和校外培训减负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为全市“双减”工作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撑。在“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方面,采取全域同步推进,通过坚持“五个必查”(机构数量必查、经营情况必查、员工资质必查、学生参与必查、举报线索必查),确保摸清底数,找准问题,为专项整治夯实基础;“三个必看”(街道、乡镇每日查看、联合专班机动查看,领导小组重点查看),做到巡查发现问题、联查处理问题、督察反馈问题,形成多部门联动、多层次协同、全时段覆盖的立体整改治理网络;“六个日报”对重要工作、重要进展、重要舆情、重大问题、重大风险、重要典型每天进行汇总研判,及时监控涉稳风险、减少隐患等工作措施,促使县区之间缩小治理效果差异,有效避免部分县区“盲目跟风”走形式的敷衍了事,通过狠抓落实,逐步推进信阳市校外培训机构的全面治理,以创新的、特色的治理措施促进全市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着眼长远发展,做好改革答卷,持续提升“双减”工作精准性。会同发改、财政、人社、市场监管部门制定落实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和收费管理办法。各学校“一校一案”制订安排课后服务内容,将体育、美育、德育、劳动教育、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团等工作融入其中,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在中秋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现场取缔违规校外培训机构151所,责令关停18家,责令整改419所,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济源

微信图片_20220826134319

  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为了彻底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帮助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避免义务教育短视化、应试化和功利化,教体局积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基础教育“返璞归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微信图片_20220826134323

  建章立制,架起“双减”管理“高压线”

  示范区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18个部门参与“双减”管理、指导,落实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分部门管理工作,在教体局内部成立“双减”协调机制,成立校外培训监管科,统筹协调全市“双减”工作。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教体局印发《“五项管理”实施细则》《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让“双减”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划好“双减”工作跑道,有力有序推进“双减”工作。

微信图片_20220826134328

  立足校园,多举措实现作业“零负担”

  培根固本,守住教育教学“主阵地”。济源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印发《济源示范区教育教学提升行动方案》《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指导各级学校聚焦教学质量抓课堂改革,聚焦课堂改革抓教研品质提升,聚焦教研品质抓教师素养,聚焦教师素养抓课程建设,从而提高教学策略、课堂育人质量。

  坚持“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创新开展“跨校同课异构”“线上送课下乡”“线上学科优质课展评”“线上视导”等活动,有效推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转型,把学科作业问题、难题在课堂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促进课后作业的减量提质。积极充实教研力量,公开选聘专职教研员7名、兼职教研员214名,进行靶向指导。教研员对130所基层学校进行视导,共听评课1000余节,指导教师万余人;积极参与工作坊活动58次,指导骨干教师2000多人,让工作坊坊主更专业地成长;开展主题教研活动107次,参与师生万余人;开展学科线上专题讲座53次,指导教师近5000人。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输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实施“领航领军”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校长“领航计划”,遴选62名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赴江苏南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岗研修,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立以河南省名校长为主持人的名校长工作室,吸纳跟岗校长全员参与,辐射培养100名优秀教育干部,形成阵雁效应。实施青年教师“领军计划”,组建5个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工作室、85个市级名师教师工作坊、160个校级教师工作坊,辐射带动全市90%以上专任教师参与日常培训、研修培训。以工作坊所在学校的校长组班同步培训,聚焦助力;以薄弱学校与高校“一对一”精准帮扶,形成特色;以送课下乡与日常教研为支持,重点施培;以教师管理团队建设为关键,形成合力。通过“名师+工作坊+教师发展学校”的层级梯队建设,构建覆盖全体青年教师日常研修的教师教育运行体系,形成了“构建一个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学科名师、带动一批青年后备、探索一套研修机制”的“四个一”区域模式。组织全市5000余名教师参加新课标线上培训,组织开展7000人次的教师信息应用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助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见效。

  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印发8000余本《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实现全市学科教师人手一本。通过假期自学、开学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对新时代新任务的领会及创新。举行理论测试、课堂教学设计、创新作业设计和优质课评选等教师素养提升活动,引导教师更新观念、优化作业设计,让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让教学目标更科学更精准落实在课堂主阵地。沁园中心校为文昌路小学全体教师购买了教育教学类、人文社科类等书籍106本,每位教师2本,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增强教学技能提供保障。

  提质控量,答好作业管理“必答卷”。作业管理实行年级、教研组、班主任3级统筹管理,确保教师熟悉作业量、确保不同年级每天书面作业预计完成时间不超时,济源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作业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济水中心校“六个一”作业管理制度(即一块作业小黑板、一个作业公示栏、一项作业公示制度、一套综合素质评价、一次作业问卷调查、一次学生家长评教),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实现了“小作业撬动学校大变革”。

  济源实验小学制定了《关于控制作业量的十项规定》《周教学内容家长明白卡》,坚持推行“周三无作业日”,有效遏制了过去作业量大时长的弊端。

  北海路小学建立常态化校本作业教研机制,锚定作业内容、数量与实施效果,以制度的形式推行校本作业。教师自主设计印发作业,避免了练习册习题千篇一律、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年级备课组集体设计,创新作业类型,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立足班情学情,按必做和选做、课内和课外等对校本作业进行分类分层布置实施,打造“说讲评”一体化的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大峪镇第二小学推行让学生“选餐”“无作业日” 和“零作业周末”,教师通过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作业菜单,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和机会,把以往“要我做”的“负担”变为“我愿做”的“常态”。

  西关学校以“项目式作业”撬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年级“项目式”作业入手,优化作业设计,为“双减”赋能。各学科老师立足学科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精心设计,收效颇丰。如为一年级设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劳动实践作业等,学生变身小小调查员,深入家庭进行调查。

  沁园中学引领教师转变观念,作业设计教研常态化。作业由“布置”转为“设计”,由“课下”回到“课堂”,由“单一”变为“多元”,并以“定向教研”来控制作业难度、效果及时间。语文的沁心大阅读、数学的趣味探究、物理化学的家庭创想实验室、音乐的八音盒、计算机的创客空间等,让学生在作业中发展兴趣,享受学习的过程,同时彰显了自主选择、家校共建的理念。

微信图片_20220826134334

  教体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河南省义务教育基础作业评价平台”,在不改变学生作业习惯的前提下,采用“数智台灯”伴随式动态采集学生作业数据,即时生成每个学生的错题集和学情报告等,做到作业数据可视化,评价智能化,反馈精准化,大力促进区域教育科学管理水平,被省教育厅作为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同时启动“中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分学段、分学科、分区域开展中小学基础性、探究性、综合性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探索构建高效作业方式,发现典型经验和做法,在区域内进行推广。2022年济源立项省、市基础教育教学相关作业研究项目32项,为作业这一小视角实现了区域大研究,助力作业管理提高实效性。

  做好课后服务,促进作业辅导与个性发展共赢。推动所有学校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 5 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开展 2 小时。各中小学开设科技类、艺术类、实践类、优秀传统文化类等社团1602个,吸纳校外热心退休教师及具有特长的校外人士近300余人,组织开展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作业辅导等,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截至目前,共有5000余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85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西关学校积极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化芬率先示范,担任毛泽东诗词诵读课程的教学,她从备课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梳理出了毛泽东各个年龄段的诗词共73首,分17个课时,利用每周四第2节的课后服务时间,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对四、五、六年级26个班的学生进行诵读教学,学生们在一遍遍的伟人诗词朗诵中,传承着红色基因,立下了凌云之志。

  “我也没想到,快退休了,又给学生们当起了辅导老师。” 克井一中后勤人员谭国志老师笑着说。学校提出“让爱好变现”的口号后,他就立即响应,提出开设花草园艺方面的社团课程。刚开始还担心没有学生愿意学,没想到该社团的特色课程被很多学生喜欢、“点单”,时常“满员”,这让他内心成就感满满。“我现在报了校园小导游,还想报小小美食家,但是每次都报满了。”克井一中七年级学生张怡婷说,“如果有机会还会多选择几个社团,让自己增长见识。”

  北海路小学按需设置,丰富课后服务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一二年级采取学生固定、教师走班制,创意儿童画、童声合唱、花样跳绳、基础篮球、古诗吟诵、科学小实验等课后服务课程得到家长的大力认可;三至六年级采取教师固定、学生走班制,学生根据需求,选择进入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五大社团课程45个活动社团, 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沸腾着美丽的校园。

微信图片_20220826134339

  强化监管,护航素质教育“不打折”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印发《关于严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培训活动管理的通知》《济源示范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十严禁”》《关于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通知》,明确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周一至周五培训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培训费用,不得违规开展“幼小衔接”“小升初”“初升高”文化课教学,不得以任何形式布置作业,从而全面规范培训行为。

  加快推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工作。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集中办理,加快推进济源教育培训机构“营转非”工作。截至目前,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原来的120家压减为13家,压减率89.2%,“营转非”完成率100%。

  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及预收费监管责任。教体局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做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调整管理部门和重新审核登记的通知》,明确教体局、文广旅局、工科委分别为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消防安全等监督管理工作。目前,338家文化艺术类和22家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均已移交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截至 6 月 14 日,示范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质审核动态进度和预收费纳入银行监管动态进度均达到100%,受到省厅通报表扬。

微信图片_20220826134344

  加强校外培训预收费监管。教体局、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培训预收费监管制度,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预收费资金进行风险管控。目前,已有30余家机构纳入资金监管,监管金额共计400余万元,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切实维护中小学生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学科类校外治理“回头看”工作。教体局、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治理 “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治理内容督导检查培训机构120家,排查培训教材152份,未发现不合规的培训材料;排查教师、员工140名,未发现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学、教研人员;排查收费情况16家,发现未公示2家;审核培训服务合同320余份,发现不合规合同80余份,以上问题均已指导整改到位。督促机构摘除广告招牌7个,清理宣传广告10处,当场关停无证无照经营5家;未发现学科类培训机构抽逃开办资金、私设账外资金、违规交易、虚增业务成本的情况;培训机构均能按照政府指导价进行收费,预收费资金都存入对公账户接受银行监管。

  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开展疫情联防联控。3月中旬,示范区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培训活动后,教体局组织16个中心校对411家培训机构和127家托管机构关停情况进行多轮次检查,市级层面组成3个督导组加强城区值班值守和巡逻检查,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每晚8点前通报当日检查情况。清明和“五一”假期中共出动400余人次,查处3家机构违反疫情防控有关规定,擅自开展线下培训,现场均予以查封。教体局联合公安局、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成立联合督导检查组,对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突击暗访。检查组对随机抽取的培森教育课外培训中心、荧星梦艺术培训中心、创智教育培训中心等多家机构进行现场询问、查阅资料,实地查看校外培训机构关停情况,均未发现异常。

  聚焦暑期,建立网格化治理体系。7月7日,示范区“双减”协调机制办公室召开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攻坚年动员会,教体局、文广旅局、工科委、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消防救援支队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上下发了《校外培训整治攻坚年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严格暑期学科类培训活动的通知》《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责任落实一览表》,要求各单位根据会议精神,迅速行动,结合属地街道乡镇和社区,加强暑期值班值守,每天加强巡逻检查,建立辖区网格化管理制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在本区域内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确保能够及时处置各类问题投诉和举报线索。7月份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检查机构141家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28起,其中学科类机构15家,非学科类机构6家,无证无照机构6家,托管服务类1家,均下发停办通知书。做到发现一起、处置一起、曝光一起,形成警示震慑,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暑假。

  开展体育类培训机构起底摸排工作。6月份,教体局组织开展了全区范围内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起底摸底工作,全面摸排在市场监管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面向中小学(含学前)阶段实施以传授和提升某种体育技能为目的的校外体育指导、培训和训练活动的培训机构。经过基层单位100余人次、近两周的走访摸排统计,济源共计体育类培训机构46家,其中持营业执照的有33家,无证无照的有13家;持营业执照并加挂青少年俱乐部的有18家,持营业执照但处于关门停业状态的有5家。目前,经过充分调研、征求多方意见起草的《济源示范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指南(试行)》已基本定稿,将在8月下旬正式出台,进一步推动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规范有序发展。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